彝族祖先阿普笃慕铜像
冬日,彩云之南,古朴峨山,彝歌涤荡,激情流淌。
11月26日,唢呐吹开晨雾,长号呼出太阳。月琴拨响了古彝乐,花鼓敲醒了彝人谷。乡村的、单位的,本县的、邻县的,扶老的、携幼的,盛装的、便装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万人倾巢,齐聚一堂。于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峨山热烈奔放。
“首届中国彝族祖先(阿普笃慕)文化节暨第二届中国彝族花鼓舞艺术节”揭开了坐落在峨山“祖先文化园”的阿普笃慕及其六子铜像的神秘面纱。
来自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的领导、彝学专家学者、彝族群众与峨山县的万余彝族同胞一起祭祀祖先阿普笃慕。
祭祖大典分为彝族祖先铜像开光揭幕、开光仪式和祭祖大典仪式。
揭幕仪式上,原云南省人大主任李桂英,原云南省委副书记、《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云南省民族文化基金会会长王天玺,原云南省人大副主任卢邦正,原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孙自强,原贵州省人大副主任禄文斌,云南省玉溪市委书记孔祥庚等为阿普笃慕铜像揭幕。
凉山州彝学会会长巴莫尔哈、云南省玉溪市、楚雄州、红河州、昭通市、广西隆林县等地的彝学会会长、专家学者分别为阿普笃慕六子铜像揭幕。
彝族毕摩诵经为阿普笃慕及其六子铜像开光,并举行“敬告天地”、“毕摩上香”、“敬贡三牲”、“撒五谷”、“献花篮”等传统祭祖仪式。
阿普笃慕是各地彝族同胞普遍认同并共同尊奉的彝族人文先祖。
彝族南部方言区称“阿普笃慕”,彝族北部方言区称“阿普局慕”、“阿普都木”或“阿普几慕”。“笃慕”、“都木”、“几慕”、“局慕”都是同一个人,只是各方言区的方言音有所差异而已。“阿普”,一般指对爷爷的称呼,这里既有“爷爷”的意思,也有“先祖”之意。“阿普笃慕”,即“先祖笃慕”。
据彝文古籍《指路经》所载,阿普笃慕及其部族最早繁衍生息活动在以滇池为中心的周围地域。《西南彝志》、《洪水泛滥》、《祭祖经》等彝文古籍对阿普笃慕历经洪水泛滥都有记述。据彝族南部方言区彝族古籍记载,彝族父系社会从细德依始,历三十六世至阿普笃慕,遭遇滔天洪水,因阿普笃慕善良诚实而幸免于难,成为彝族的再生始祖。
洪水后,阿普笃慕娶三妻生六子,即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后来,阿普笃慕的这六个儿子发展成古代彝族武、乍、糯、恒、布、默六大部落,沿居住地逐步向滇、川、黔、桂、渝五省市区分迁,开辟各自新的领地,史称“六祖分支”。阿普笃慕和他的六个儿子被尊奉为各地彝族的祖先。
据载,武、乍二部从原居住地分迁出来后,主要向云南各地迁徙,成为今天居住在云南各地彝族的祖先。
滇中地区的彝族主体为武部即慕雅切之后裔,主要居住在谷窝(今昆明)、龙朵嘿(即滇池)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慕雅切后裔实阿武德第十世孙皮武古,娶妻耿叩娄益,生下八个儿子,分住四方,征服周围各部落并建立了滇国。滇国强盛时期,其辖地东至云南沾益、陆良、华宁、蒙自,西到今保山县,北至今云南剑川、姚安、禄劝,南抵红河北岸,即汉武帝时设置的益州郡范围内的各彝族部落。
糯部从慕雅热传七代至额阿糯时,从原居住地迁至今昭通与曲靖接壤地带,后辗转渡过金沙江进入今四川凉山州境内,成为凉山彝族“曲涅部”。
恒部,也就是慕雅卧部,分为两支,一支迁徙并定居于今昭通,发展成为“乌蒙部”;一支经贵州西北部的毕节地区迁至四川南部的永宁(今叙永)、古蔺一带,发展成为“扯勒部”;一支从云南昭通渡过金沙江后沿美姑河北上到达凉山腹地,发展成为“古侯部”。
布、默二部向东北、东南发展到今贵州普安、威宁,其后裔发展成为“乌撒土司”,成为今居住在贵州大部分地区彝族的祖先。
提起阿普笃慕及其六子,广大彝区的人们就自然想起“六祖分支”事件。前来参加这次活动的不少嘉宾问:“彝族的‘六祖分支’事件是发生在昭通的,怎么不建在昭通而建在峨山?”记者就此疑问采访了相关人士,据介绍:彝族“六祖分支”事件是发生在昭通,所以昭通那边也在筹建一个“彝族‘六祖分支’文化广场”,峨山建的是彝族“祖先文化园”。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凉山新闻网 2009-12-20 9:32:0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