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广州七夕文化节 乞巧作品欲跟时尚学定制
  作者:吴梦纾 谭希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2 | 点击数:4504
 


     天上鹊桥重飞度,珠村乞巧又一年。广州市乞巧文化节将于8月14日至8月19日在乞巧第一村天河区珠村举行。今年,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头衔预计将为珠村乞巧带来更多人气。但如何将巧姐巧男们的乞巧作品转变成“产品”进行商业化推广,却仍是主办方遇到的一个难题。

  ◎潘尧珊(广绣传承人,珠村屈指可数的乞巧男):珠村乞巧节的人气是越来越高了,很多游客都来买一些乞巧作品。每年乞巧节当天因为有游客,珠村巧姐的作品都能够卖得不错,但乞巧作品也主要是在这几天销售,很难变成商品形成产业。因为这个本身就是细致的手工艺术,就算有商家愿意大批下订,都很难做得及。

  ◎劳毅波(资深旅游专家):珠村乞巧今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是好事,能更好地弘扬广州的文化。至于其发展商业模式,目前最大问题在于双向沟通不充分。这些手工艺制品,并非能很好地满足当下消费者的审美或需求,很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情况。要推动乞巧文化的发展,可以尝试在手工制品中,更大幅度地加入时下的流行元素,例如卡通形象等。或者与民间资本合作,开发专题短片、动漫制品等,多元化宣传乞巧,也带动其实体产品的熟悉度和关注度。

  ◎潘剑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是否走商业化之路,不是谁说了就算了。乞巧节上制作出的所有产品,它们并不是商品,不是以材料和工艺相加就能定价的概念。按商品标准来说,一双绣花鞋值多少钱?但这双鞋本身蕴含了表达诉求、表达心愿等祈福的意义,它本身是无价的。因此,它更多的是需要政府和大家的保护和推广,只有大家都认识和熟悉传统文化了,也才会有更多的人把乞巧产品“请”回家。传统文化和商业是两回事,有交集点的时候,就合作,没有的时候,就不要强求。

  ◎万露贞(尚文馆工作人员):去年曾经在尚文馆举办过一次乞巧文化主题的展览。我个人认为,乞巧节的形成与发展,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基础,传承与保护民俗文化,不可一味还原重现昔日节日景象,亦无需抗拒商业包装与运作。

  ◎少卿(员村街坊):乞巧节上的工艺品,由于是手工制造,如果转型商业化发展模式,从数量上完成产业化,的确不现实。因此,对于这种特色产品,能否考虑借鉴如今时尚界盛行的“定制”概念,走奢侈品方向的发展模式。就是塑造一种品牌的概念,将这种乞巧的深层次文化附含进去,但这样的模式,需要地方政府强大的资金和物质等方面的长期支持。此外,这种传统手工艺品与旅游结合一起发展,也是值得探索的方式。 (来源: 南方都市报)


 

  文章来源:博宝艺术网 2010-08-11 15:25:52

上一条: ·湟水源头神秘的西王母故里
下一条: ·广东民间多姓氏宗亲南雄珠玑巷探寻祖先脉象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梁韵彦]南渡坡仙:广州祠堂壁画中的苏轼图像研究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
·[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