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民族文学对于民族认同和文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作者:记者 周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1 | 点击数:6510
 

  本报讯(记者 周悦)7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悠扬的马头琴声中拉开帷幕。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奎元为该所题写了贺词:“民族文学群星璀璨,祖国苑圃百花争妍”。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副院长武寅、秘书长黄浩涛等出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坐。

  武寅首先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对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表示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民族文学研究事业的各界朋友和兄弟单位表示敬意。她说,在中国文学的历史版图上,各少数民族文学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以其活形态的存在方式,成为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和艺术创新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伊始,就开始承担具有文化战略意义的重大学术课题,在抢救、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在文化选择上更加注重民族性和地方特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特殊的人类文化价值而备受世人重视,它对于民族认同和文明对话,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提升这一领域的学术水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民族文学研究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学术导向,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培育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积极推动学科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为繁荣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会上,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民族文学研究所老同志代表和青年代表以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负责同志分别发言,总结了民族文学研究所30年来对学界作出的贡献,表达了对该所今后发展的良好祝愿。有学者表示,民族文学研究所具有研究力量的凝聚功能、重大项目的组织功能、文学理论的开创功能、民族文学对外的展示功能、新生力量的培育功能,给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作出了学术典范,对学界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2002年更名为民族文学研究所。自建所以来,该所先后承担了“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格萨尔》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格萨尔》艺人演唱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开口丛书”等国家重大课题,以及“中国史诗学”、“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中国民俗学”等院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目前,该所在史诗研究和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以及某些族别文学研究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也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在少数民族口头传统、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该所历来重视田野调查,其科研人员长期坚持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田野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志资料,搜集了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民族文学文本,为学科的基础研究与理论探索奠定了基础。目前正在积极建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媒资管理系统”、“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等项目,形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中国民族文学网”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据悉,该所与全国各地的民族文学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许多分支学科与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学科通过出访、研修、留学等多种形式与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学术机构和学术同仁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充分体现了“弘扬文化、振兴学术、传承文明”的人文学术宗旨和“立足国情、立足当代”的工作方向。今后,该所将在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平等、文化沟通等方面,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会还收到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丹珠昂奔,中央民族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德国波恩大学、日本东京都国学院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以及院内各兄弟单位发来的贺词和贺信共70余份。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能局和研究所负责同志,以及民族文学研究所全体成员共100余人与会。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8-2 14:27:00

上一条: ·[潇萌]通过公众教育保护“活的”文化遗产
下一条: ·郭预衡教授遗体告别式举行
   相关链接
·“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朱刚]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滥觞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18年人才引进招聘公告·《中国民俗学年鉴2015》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民俗学、民间文学方向)·朝戈金研究员招收201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
·我们站在文艺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通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十届年会会议流程(2013年3月9日周六中国社会科学院)
· 《中国民俗学》(第一辑)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推出首批成果
·昆仑文化是大美青海的文化根基──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叶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2011年招聘启事 ·第二期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开班
·第二期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邀请函·基质本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髓和灵魂
·[王平凡]一个人的大事记:寻觅记忆深处的流年碎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面观
·[刘大先]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始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