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潇萌]通过公众教育保护“活的”文化遗产
——记美国史密森尼民俗节
  作者:潇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1 | 点击数:4630
 


  

  每年夏天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广场上都会有一场为期两周的户外盛会,那就是由史密森尼学会民俗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组织的“史密森尼民俗节”。始于1967年的民俗节所选的日子和美国的国庆日重叠,在这个一边是国会大厦、一边是华盛顿纪念碑的广场上,每年都会吸引超过百万的观众。在过去这些年里已经有来自全世界的两三万名音乐家、艺术家、表演艺术家、手工艺人、工人、厨师、民间故事家还有其他的表演者,在民俗节上“展示他们的技术、知识以及审美,体现其所在群体某一传统的创造活力”。

  民俗节的节目一般分为三个主题,今年的民俗节主题分别为“亚洲太平洋裔美国人、墨西哥、史密森尼学会背后的故事”。据史密森尼学会民俗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博物馆员James Deutsch博士介绍,民俗节的主题一般分为国内、国际及某一种行业或者工作。在华盛顿特区及周边地区居住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亚太裔移民,今年民俗节的主题之一就是展示这一部分美国人的文化。今年是墨西哥独立战争200周年及墨西哥革命100周年纪念年,所以国际方面的主题选择的是墨西哥。2010年恰逢史密森尼学会推出新的战略计划的一年,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该学会,其就成了今年民俗节的另一主题。

  据Deutsch博士介绍,在往年的民俗节上,辩护律师还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都曾经是主题之一。辩护律师在民俗节上展示其庭审时所使用的语言技巧,这种能够影响到陪审团判断的陈述技巧并非律师们在法学院通过正规教育所得,而是一种通过非正式途径所习得的民俗知识,类似于民俗知识工作中的行业用语、习惯及文化等。

  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尼学会成立于1846年,是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半官方性质的博物馆研究机构,拥有19个博物馆和9个研究中心及1个动物园,除了位于纽约的一个博物馆需要门票,其余的均免费向公众开放,包括此次的民俗节。电影《博物馆奇妙夜II》即是在国家广场上的史密森尼学会拍摄的,而今年民俗节的参观者则有机会了解在这里工作的人们。

  来自中国云南的艺术家曾在2007年参加了史密森尼民俗节,这一年的三大主题之一是“湄公河:连接文化”,来自柬埔寨、中国、老挝、泰国和越南的民间艺人、表演艺术家、工匠等来到这里展示湄公河流域各国极具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当问到如何挑选那些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时, Deutsch博士说:“举2007年湄公河主题在云南的工作为例,我们和当地政府及研究机构合作,于2004年开始训练当地的田野工作者,2005年这些田野工作者开始其田野调查,以期发现最好的传统文化传承人,2006年我们开始对田野工作的成果进行检查。我们挑选那些善于表达的民间艺术大师,因为民俗节很重要的一环是与观众的互动,我们希望艺术家能自己和观众沟通,而我们的专家及志愿者只起辅助作用。”2002年民俗节的“丝绸之路”主题也将古城西安的历史和现在介绍给了民俗节的参观者,但据Deutsch博士说,“即使以历史遗迹为主题时,我们展示的重点也在于当下居民对传统的传承,而不是文物和已经死去的文化”。

  史密森尼民俗节旨在“通过展示鲜活的文化典范达到公众教育”的目的,已经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以研究为基础展示当代文化传统的范例。如Deutsch所说:“史密森尼民俗节就是要把民间文化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展现给大家。这里不仅是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的地方,也是美国总统就职的地方。在这里举办民俗节我们不仅仅是在认可所展示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也使传承人更为自己的传统和文化身份所骄傲。”

  (作者单位: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8-3 15:00:28

上一条: ·庆贺《中国民俗网》开通11周年暨“我与中国民俗网”征文比赛
下一条: ·民族文学对于民族认同和文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周淼]过程性视角下类民俗的生产·[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