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张学敏 王爱青]中小学教育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探微
  作者:张学敏 王爱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8 | 点击数:12896
 

  三、完善民族中小学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制

  (一)在民族中小学教育中建立民族心理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共生机制

  影响民族心理变迁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其中文化因素包括教育、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经济因素主要体现为民族群体及个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因素主要是民族社会及周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碰撞和融合。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决定着文化因素的变化趋向,而民族心理的变迁可以通过文化因素直接反映出来。

  应在民族中小学教育中建立民族心理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共生机制,在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使民族心理的发展也得到合理的引导。共生机制的运行在考虑时代发展对民族发展影响的同时,更应以合理的方式让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民族教育、学习民族语言和文字,使学生在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和传统的宗教信仰中,树立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健康的民族心理也有利于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避免民族心理的变迁带来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断裂。

  (二) 明确民族中小学教育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教育者认识、塑造的对象。少数民族地区的受教育者在文化背景上有其独特之处,所以有明确的目标尤为重要。民族地区的学生应该是“文化综合人”,不仅要与时俱进掌握现代知识,也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这样才能用现代技术和理念为本民族的未来开创新的发展空间,这样的人才才是少数民族需要的人才。

  民族地区的教育者担负着更多的责任,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现代知识,更应该告诉学生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与本民族发展的关系。同时,高素质的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创造文化知识。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或接受培训,或向父辈请教,或向当地掌握民族非物质文化的老艺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效性的因素很多,包括受教育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个人能力,教育者的素质影响,文化传承场等。不同民族群体成员的文化背景不同,接受的教育也有所不同,应立足自身的文化传承场,在生活中学习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可以保留民族文化的“形”,但如果没有透彻的理解就无法解其“神”。因此,要综合各种因素,提高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的目标。

  (三) 合理选择民族中小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内容

  能体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绝不只是几个舞蹈动作或几张漂亮的图案,这些只适合发展旅游业时吸引游人的眼光。真正能让族人了解自己的祖先、让外族人了解族人历史的应该是舞蹈动作和图案背后的含义,也只有这些内涵的东西才能真正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民族心理、民族价值观等。因此,民族中小学民族文化课程的开设不能过多注重某些技巧的传授,而忽视民族习俗文化的开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内容应来源于生活,所以组织教师、教研人员、民间艺人编纂乡土教材是个不错的选择。

  (四)在民族中小学教育中选择合适的文化传承方式

  学校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场之一,是双重角色的文化传递场,一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场,二是外来先进文化的传承场。在民族中小学教育中,民族非物质文化不可能取代现代教育,也不可能改变现代教育体系中以班级授课制为主体的授课方式,但可以采取第二课堂的形式,让民族非物质文化作为现代知识的补充。可以把第二课堂开设到生活和大自然中,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才能真正在生活中学习,并发挥其创造力,去创造民族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手段密切配合,这也是提高民族非物质文化教育有效性的办法。

  (五)民族中小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选择有差异性的教育评价

  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看,应通过多元文化包括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也是民族非物质文化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评价应有民族、文化的差异及人的发展性差异,[7]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教育评价的文化性差异

  它要求教育评价具有保证和促进文化传承的功能,因为每个民族成员背后都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因而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其文化特点,立足于多元文化的理念,并将之贯彻到各个评价环节。

  2.教育评价内容的差异性

  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不能一味追求各个“率”,这样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丢失更多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每个人的差异是明显的,每个民族也有差异性,语言文字、民族价值观、民族心理、风俗习惯、表达方式都有差异性,在评价过程中要允许差异的存在。因此,教育评价的内容除了通过纸质试卷体现外,还应在学生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应用上体现、在学生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传达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体现。教育评价内容的差异性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有着导向性作用。

  3.教育评价的持续性

  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的目的,教育评价就应该体现持续性。文化的沉淀是历史的作用,后辈对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完成,教育评价的持续性可以更好地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形成动态循环,这也符合人的持续性发展。同时,教育评价的持续性允许有时间差异,并在评价的过程中做到教育评价的激励性,这对人的发展无疑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王鉴. 多元文化教育:西方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 ] . 广西民族研究,2004 (4) .

  [2]哈经雄,滕星. 民族教育学通论[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76.

  [3]王钢. 个体民族意识与学校教育[J ]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3) .

  [4]王军. 教育民族学[M] .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16.

  [5]李泽然,车金明. 哈尼族传统教育的内容、形式及特点[J] . 民族教育研究,2001(3) .

  [6]白庚胜. 民间文化传承论[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

  [7]王军,董艳. 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 .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79.


(本文刊于《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教师建言《玛纳斯》列入小学一年级教材
下一条: ·敖包山下百花争艳
   相关链接
·专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
·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
·[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春节申遗成功·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
·[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召开在即·[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
·[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