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杨义]中国文学与人文地理
  作者:杨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2 | 点击数:13053
 

  周公的后代封于鲁,春秋时期礼败乐崩,周公的礼乐在鲁国保留的最完整,所以当时有韩国的使者到鲁国去就感叹说,“周礼尽在鲁矣”。因此,孔子在鲁国创立儒家学派的条件得天独厚,有周礼作为其思想的轴心。但孔子是宋人的后代,商朝的后代、商朝的孝文化也进入了儒家文化脉络里。鲁国的民间是东夷民族,东夷的风俗是喜欢仁,仁而好生,对自然界、生物界,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采取友好的态度。仁字也进入到孔子的核心概念里面来。所以这三个东西因为鲁文化的作用,使孔子的儒学既能够在鲁的本土区域生根又能够传之久远,成为这么一个思想体系。孔子之后最有名的两个大儒是孟子和荀子。孟子是邹人,邹是鲁国的附庸国,所以邹国的思想也就是鲁国的思想。孟子在邹接受了子思传下来的思想,所以他的儒学思想比较纯粹。

  曾子、子思、孟子这一条线索是跟后来的宋学也就是程朱的理学一脉相通。还有另外一条学脉,就是孔子的弟子子夏,子夏到了魏国西部的西河,相当于现在的山西临汾一带。当时魏文侯是战国时候第一个准霸主,魏文侯就拜子夏为老师,他在那里为《诗经》作序,讲授《易经》、《春秋》和《礼》,所以儒家的文献学在子夏那里往下传。子夏以后,晋国还出现了荀子,荀子是赵人,赵国后来的都城是在邯郸。晋国的荀氏,在晋文公以后形成三支,一支是中行氏,一支是知氏,这都是当时晋国最大的六卿之一。后来知氏和中行氏被韩、赵、魏给灭了。还有一个荀氏,荀子五十岁才到齐国临淄的稷下,他是在赵国成长起来的,他的思想也主要是在赵国形成的。

  三晋地区是法家的大本营,商鞅、韩非子这些人都是三晋区域的人,而且荀子早年还经历了一个很大的事情,就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这个环境中成长的荀子,他的学问虽然属于儒学,但他把儒学法家化,他的学问叫礼法。他后来向韩非和李斯传授帝王之术,所以子夏、荀子这条学脉是通向汉学的,汉朝的儒学。中国儒家最大的两个学派,一个汉学,一个宋学,就是由于地域文化对儒学的作用所造成的。区域文化、三晋文化和邹鲁文化作用于儒学,就形成儒学里面的汉学和宋学。

  文化是什么

  文学地理学的四大领域之二就是文化的“文”字,文化层面的分析。那么文化是什么东西呢?文化是以特定的思想价值观念渗透到人间的各种现象和生活方式里面,赋予人间现象和生活方式以意义、以特色、以思维的那个东西。就像盐融在水里,你看不到哪个是盐,但是你喝那水就是咸的,这个是滋味。随着这种观念、这种现象、这种方式、这种意义、这种滋味的不同,文化就分离出很多层面。

  比如说有官方文化、民间文化、日常生活的文化、山林隐士的文化,这些都是不同层面。雅的层面、俗的层面,又有城市文化、乡土文化。从地理上看,有边缘的文化,有中心的文化;有主流的文化,有非主流的文化等。

  老舍在《四世同堂》里面说:“在这样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里,文化是有许多层次的,就像一块千层糕。”一个四合院里面就有许多文化层面。老舍写完《茶馆》之后,在接受采访时讲过一句话,“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的地方,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实际上在他笔下的茶馆也是一块文化上的千层糕,各种各样的文化角色都在那表演。所以文化层面就很值得注意。

  但是过去的文化史比较注重雅的书面的文化,而对俗的民间的文化关注较少。“五四”以后关照比较多一点,但是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彻底解决。就是说我们对民间的文化、口传的文化还没有给予必要的位置。但是根据牛津大学的DNA研究,人类会说话已经十二万年了,人类会写字才五千年。我们的甲骨文才三千多年,而且在古代大多数人不能够用文字著书立说,大量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想象存在于哪里呢?

  存在于人们的口头上,所以口传的系统是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如果我们光研究文字,我们就研究的是水果摊上的水果,如果加上民间口传的传统,我们就研究了这棵果树是怎么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之后再结出果子的,研究它的生命的全过程。所以这个民间的东西、口传的东西很重要,它处在一个文化层面上。我讲一讲刘三姐,歌仙刘三姐是过去的文学史所缺载的,因为她是民间歌手,是口传文学。我在《中国古典文学图志》这本书中曾强调过,文学史写上刘三姐比大谈二三流的汉语诗人更有价值,因为她可以沟通汉族和南方的少数民族、书面文学和口传文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展开文学史的丰富层面和我们文学结构的完整性。(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3-2)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预告】德国民俗学系列学术讲座
下一条: ·杨恩洪:走进千年绝唱——《格萨尔》[讲座视频]
   相关链接
·[张怀群]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保护试论·[雷米·马修]昆仑山在先秦中国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之美
·[朝戈金]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田仲一成谈战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
·第三届中国文学博士后论坛征稿通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5年度课题指南:中国文学
·语言文学研究是推动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根脉·两岸中山大学师生广州探讨中国文学学术
·[黄佶]龙和凤没有合适的外文译法,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儒林外史》《红楼梦》构成现代中国小说的起点
·“文学史不是开列一份名人名家光荣榜”·在文本生成的历史语境中书写“文学文化史”
·[石剑峰]建立新文学史观 关注文学的过滤与重建·“叙事与抒情:中国文学表现传统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办
·罗永麟:《论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张智华]中国文学中精灵形象的演变与发展
·[刘毓庆]中国文学中水之神话意象的考察·[罗永麟]《中国传奇》序
·[吴晓东]行将消逝的背影: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土视景·文史学家章培恒逝世 曾主持“中国文学通史”撰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