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泉州2月28日电(曾福志 孙虹)2月26日至3月1日,也就是农历的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泉州隆重举行。
来自全球六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多名宾客欢聚泉州。闽南文化论坛、首届世界泉商大会、南音大会唱、海峡两岸戏剧展演、国际南少林武术邀请赛......文化节向来宾,也通过媒介,向世人展示的是一桌文武双全、很“古早”又很鲜活的闽南文化的“满汉全席”。
细品这一桌“满汉全席”,扑鼻而来的首先是浓郁的“古早味”,南音大会唱,唱的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据考证,南音与汉相和歌、晋清商乐、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都有着密切关系,“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去年9月,泉州南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再说戏剧展演,打城戏、木偶戏、高甲戏、梨园戏等剧种,无一不“古”,象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源头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泉州的歌舞百戏伎艺,距今已有着800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古味十足的文化节却不影响它的鲜活和生动,且不说满城花灯下烘托出的节日气氛,南音踩街全城同乐、千人同品铁观音,四海宾朋,处处戏台,文化节不单是几个活动的拼凑,而是整个城市的互动。闽南特别是泉州本来就是个“大节三六九,小节时时有”的地方,民俗节日多,戏班乐团就多,据官方统计,福建26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中,有18个在闽南。这里还聚集了众多成规模、成建制的民间职业剧团。民间南音、北管吹奏、吟诵等民间社团近2000个。可以说,闽南文化植根于民间,植根于生活。中国艺术研究院张庆善副院长一次与多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到泉州市区府文庙散步,看到许多市民围在广场上听南音,他说,他一下子明白了南音这个千年古乐何以能如此完好地传承下来,他认为这种文化是“活文化”。
因为“活”,闽南文化就有了生命力,就有了很强的传播力。大家知道,妈祖在莆田,但妈祖文化的海外传播中心无疑是泉州;南少林在哪里尚无定论,但南少林海外传播中心无疑在闽南。晋江人蔡玉明所创的南少林五祖拳,随着闽南文化的海外传播,现在已成了个国际性的拳种,此次文化节期间,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举行成立20周年庆典并换届选举,新会长竟是黄头发蓝眼睛的美国人约翰·葛雷罕。
闽南文化海外传播最集中地是隔海相望的台岛,此次文化节五个主办单位,四个“台”字号,分别是:台盟中央、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台湾成功大学、台湾中华闽南文化研究会。文化节的重头戏——“中华情 闽南风”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主题也是“弘扬闽南文化,唱响两岸欢歌”,晚会上,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倩蓉参与主持,费玉清、潘安邦、潘美辰等台湾当红歌星到场献演,新加坡的孙燕姿等歌手唱的也是《天黑黑》和《爱拼才会赢》等闽南和台湾两地民众都耳熟能详的闽南语老歌。南音大会唱,台北市华声南乐团、台南市南声社和鹿港聚英社南乐团等6家南音社团前来助兴,他们还将参加南音拜馆、整弦踩街和交流会唱等一系列活动;戏剧展演,台湾歌仔戏剧团也将进行了两场专场演出。
据了解,台湾的宾客有300多名,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先生及他的夫人黄雪女士、中华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长陈冠南及名誉理事长黄源清、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游其昌等台知名人士也来参加盛会。闽南文化节,成了闽台同乐的节日。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2月28日 21:44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