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刘斯奋:广东音乐与岭南文化:杂交文化是其母体
  作者:刘斯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8 | 点击数:12956
 

  个性鲜明 别具一格

  广东音乐既不像西方音乐的壮观雄美、激昂刚健,也不像我国中原古曲那样悠深空旷,充满历史苍凉感。

  以上简略介绍了广东音乐的总体发展状况。下面谈谈它的艺术。

  就广东音乐给人的总体印象而言,有三个方面十分突出鲜明:一、音响色彩清脆明亮、华美;二、旋律风格华彩、跳跃、活泼;三、乐曲结构多为短小单一的小品,很少有大型套曲。这三大特点,决定了它既不像西方音乐的壮观雄美、激昂刚健,且具外在超越的哲理省思,也不像我国中原古曲那样悠深空旷,充满历史苍凉感;既没有古代庙堂音乐的典雅庄重,也没有传统士大夫孤芳自赏的兀傲高深。总的来说,广东音乐是一种包含着强烈现世性、平民性和开放性的音乐。

  先说现世性:广东音乐不存在宗教情怀和对彼岸世界的敬畏与崇拜,所关注的是活生生的现世生活,创作目的也在于满足现世民众的情感需要。因此,广东音乐无论作品题材还是创作灵感大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如《旱天雷》、《三潭印月》、《饿马摇铃》、《小桃红》、、《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鸟惊喧》、《步步高》、《平湖秋月》、《华胄英雄》、《鸟投林》、《春郊试马》、《春到田间》、《鱼游春水》、《山乡春早》等等。光从题目,就不难看出它们与现世生活有着多么密切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又是那么的直接而具体。此其一。其二,既然所面对的是现世,并且目的在于满足现世民众的情感需要,那么努力揭示现实世界的美好,给人们的心灵以抚慰,鼓舞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苦难,增强他们面对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就成为广东音乐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优美、乐观、和谐、向上的旋律会在广东音乐中显得那么鲜明突出,而且成为贯串始终的一条主线。

  再说平民性:作为诞生、完善、流行于民间的乐种,早期的广东音乐因其演出场合、演奏功用的不同,可以概略地分为四种表演方式:(1)戏剧中的过场音乐。(2)茶楼、街头卖艺。(3)一般民众自发组成的自娱性质的音乐社团。(4)农村的“八音会”,于婚丧喜庆场合表演(或加粤曲、说唱)。这种出身背景就决定了它天生的平民性,十分注意与人民大众的情感息息相通。无论是在呱呱坠地的早期,还是已经成熟为一个名作迭出的重要乐派,广东音乐从来没有走向孤傲、艰涩和高深,变成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是始终坚持雅俗共赏的方针。在历代名家的主持下,在把对音乐审美的思考提升到一种自觉的高度,努力拓展与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始终坚持把人民大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放在第一位。因此,广东音乐一方面越来越在专业圈内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仍旧一直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有着极强的亲和力。

  最后说开放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乐器的采用。其中惟有椰胡(以椰壳为槽,蠡壳为柱,最初流行于海南、广东、福建等省)出自岭南本土,其他如琵琶、箫、筝、三弦都属于中原乐器;而二胡(又称南胡),过去则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引入后改造为“粤胡”。还有扬琴,最早源于中东阿拉伯、波斯等地区,约于明末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广东。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又加上小提琴、萨克斯管、电吉他、木琴等西洋乐器。可以说只要是合用有效的,广东乐人就不拘一格,大胆引进。另一方面是广东音乐构成本身,早期主要有三个来源:中原古乐、昆曲牌子、江南地区的小曲小调。这三种音乐都是由“外江班”(受邀来广州演出外省的戏曲班子)带来的,在漫长的流传岁月里,经群众业余实践和专业人士改造,才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广东音乐。例如《平湖秋月》曲调显然采用了浙江的民间音乐,而《三潭印月》则在北曲《汉宫秋月》的旋律主干上,加以广东化的改造,成为现在的样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使到了“功成名就”之后,广东音乐也从没有关起门来,自我封闭,而是继续坚持不拘一格的拿来主义。例如《春江花月夜》、《江河水》、《梁祝协奏曲》、《胡笳十八拍》等都被改编成了广东音乐的乐曲。而《赛龙夺锦》、《惊涛》等作品则明显吸收了西方音乐的表现手法。从这一方面看,广东音乐同样不拘一格,务实求变,表现出持续的开放性。

  杂交文化 是其母体

  岭南文化个性,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

  广东音乐以上的几大特点,在中国音乐史上无疑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显示出鲜明的个性。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联系到孕育它的母体——岭南文化来探究。

  岭南地区的文化,远古时期主要为当地百越族人创造的以蛇图腾、断发纹身习俗和干栏式巢居建筑等为特征的原生态文化。到了秦代统一岭南,设南海、桂林、象三郡,向岭南地区屯兵移民,同时在今广西兴安开辟灵渠,联系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岭南开始源源不绝地接受中原文化的输入,从此再没有间断。此外,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来自西洋、南洋,甚至非洲、美洲等地的异域文化,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由此登陆,特别是近代以来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这里更是开风气之先。大致说来,岭南文化就是由这么三个源头“杂交”形成的,这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是颇为独特的,为其他地域文化所少有。

  当然,三个源头中,比较起来第二个源头即中原文化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决定性的。因为这片地区虽然属于岭外,但自秦代起便置于大一统的中央政权的治理之下,加上其后二千多年间,一次又一次的移民高潮使得岭南不断地接受着中原文化的洗礼。

  不过,尽管如此,作为一种几个源头杂交融合而成的文化,岭南文化仍旧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这就是与所谓“纯种”文化相比,它的内涵更为多样,个性更为独特,生命力更加顽强,适应性也更加广泛。这种文化个性,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

  不拘一格,是指岭南人秉性十分务实,做人做事,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判断是非、决定取舍时特别注重实效,并且善于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及时做出调整。当时,中原人在交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远涉千山万水,移民到岭南来,说到底就是为了谋生,为了寻找新的活路,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打破一成不变的旧有观念、放弃循规蹈矩的生存方式,想方设法适应新的环境,以图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站稳脚跟。另外,不断涌入的外来移民往往来自不同地域,再加上大量土著居民,观念和习俗的差异使彼此的关系变得格外复杂,也只有秉持不拘一格的心态,才能互相适应,相处共存。

  不定一尊,指的是一种多元和包容的心态。我们说岭南文化是“杂交”生成的,本身就是多元的产物,这就导致它天然地具有包容性。而且这种包容性不是一种居高临下式的仁慈与恩赐,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横向的平民意识。说来这与其移民历史也颇有关系。就当时来说,所谓移民,说到底,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各种原因不得不远走他乡的“落难者”,而对于土著居民来说,他们又是毫无根基的“外来者”,因此谁也不比谁更优越、更显贵一些,于是自然就得用一种较为平等谦和的态度来处理彼此的关系了。事实上,移民离乡别井到了岭南,原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也不被承认,一切都得重头开始。你想站稳脚跟,就得自力更生。而由于远离政治权力中心,门阀等级的防范限制相对薄弱,只要有真本事,也就容易有出头之日。在这种生存环境下,加上海外贸易的发展,民间的依附心理也随之淡化,相反催生出一种较普遍的平民意识和自立意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 2010年02月25日 10:4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铁梁:北京建城传说
下一条: ·叶廷芳: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及展望
   相关链接
·[梁韵彦]南渡坡仙:广州祠堂壁画中的苏轼图像研究·[于平 张月龙]“岭南文化”语境中大型舞剧的文化想象
·[刘晓春]广东春节习俗的文化特征·[覃乃昌]岭南文化的起源与壮族经济史
·广州广府庙会定位“文化嘉年华” 弘扬岭南文化·传统与现代齐飞 传承共先行一色
·[司徒尚纪 许桂灵]地理环境催生岭南文化·叶春生:春节──传统与现代
·百年老街复兴北海珠乡岭南文化·岭南写真:古老的佛山木鱼书或成绝唱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