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正月十五闹元宵:全国各地过大年
  作者:本网综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8 | 点击数:20357
 

闽南“中国茶艺”演绎唐风宋韵闹元宵

中国新闻网  2010-02-28 22:25:00

  28日下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月德向参加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的嘉宾现场
演示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 摄影:陈德进

  中新网2月28日电(林永传 陈德进)28日,元宵节当日,恰逢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活动之一的闽南生态一日游展开,在安溪茶文化精品路线重要站点——魏荫铁观音文化园内,唐宋元明清,历代茶道茶艺,一一精彩上演。

  宫廷茶艺“争妍斗艳”

  走上魏荫铁观音文化展示馆三楼,两排古意盎然的木门依序排列。进入“唐·凤栖梧”茶室,一股浓厚的唐朝茶文化遗风扑面而来。古香古色的茶桌,茶艺小姐身着窄袖衫襦长裙,将一饼茶团放入石碾捣碎,再用小石臼把捣过的茶块研磨成粉,倒入热腾腾的陶壶中,茶香氤氲。游客来了兴致,纷纷占据圆木垫,盘腿而坐,端起大瓷碗,趁着元宵佳节,在唐朝风格的背景音乐熏陶下,感受一番唐代茶道。

  “宋·满庭芳”直径达1米多的龙凤团饼,“元·归去来”的元朝饮茶服饰,“明·玉堂春”的紫砂壶,“清·天香引”的青花瓷茶瓯、茶杯等都成了游客感兴趣的对象,大家争着步入各个“朝代”品茶室,围在一起品茗赏艺,有说有笑,闹出节日氛围。

  “我们安排茶艺小姐在在各个茶室,采用不同泡饮方式、使用特色茶具,穿戴古代服饰等,呈现唐宋元明清宫廷茶艺,演绎历代茶道文化。”魏荫名茶总经理魏月德说,通过此举,让游客“游历”中国茶文化历史。

  茶歌茶舞乡音洋溢

  与此同时,在魏荫铁观音文化广场,则搭起戏台,表演魅力独具的茶歌茶舞,以及茶艺。歌伴舞《走进安溪》、《海峡茶缘》,戏曲茶艺《琴鸣墨舞品香茗》等,精彩连连,引得游客驻足流连。台下长椅上,游客把整个广场围得满满当当。

  “家乡味浓厚,很有意思!”台胞魏女士说。魏女士告诉记者,在闽南故乡不仅品味了甘醇浓郁的安溪铁观音,还看足了家乡话唱出来的家乡戏,实在够味。不止是魏女士,很多前来参加此次活动的台胞,及海外乡亲都有一致的感受。

  “为让参加闽南文化节的嘉宾多方面了解安溪铁观音茶文化,我们特别制作了元宵茶文化大餐,让更多人来分享。”魏月德说。

  传统制作技艺美妙绝伦

  晒青、晾青、摊青、摇青……值得一提的是,在魏荫茶史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龙茶(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魏月德还向游客现场演示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令前来参观的嘉宾大开眼界。

  魏月德双手握住“笳篱”,摆开架势,像打中国太极功夫一样,让“笳篱”中的茶青,随着手势“欢快”跳跃。见此情景,来自香港的郑先生,忍不住要接过“笳篱”,茶青却不听话,堆作一团,再还给魏月德后,茶青又“活”起来。

  “太神奇了!”摇动后的茶青,渐渐散发阵阵花香,手捧茶青的美籍华裔谢先生当场叫出声来。之前谢先生一直认为安溪铁观音独特香味一定是在茶叶当中添加某类香料,通过现场,他深刻感受了安溪铁观音独特香气来自独特的制作技艺。谢先生不禁感叹:“安溪铁观音真是美妙绝伦!”(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少数民族民间艺人“非遗”调演闹元宵
下一条: ·闽台同文化 大节三六九 小节时时有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