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正月十五闹元宵:全国各地过大年
  作者:本网综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8 | 点击数:20355
 

台湾歌仔戏名角许亚芬元宵夜惊艳泉州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2月28日 22:15 

  中新社泉州2月28日电 (孙虹)“青山绿水如仙境,闲云自在可伴行”,一袭青衣出场的台湾歌仔戏名角许亚芬一出场,座无虚席的泉州梨园古典剧院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虽是潇洒的小生扮相,一举手一投足尽显名家风范的许亚芬,精彩的表演用“惊艳”二字形容毫不为过。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外面是人声鼎沸的张灯结彩不夜城,泉州梨园古典剧院内高朋满座,歌仔戏表演《唐伯虎点秋香》吸引了众多前来参加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的海内外嘉宾和泉州当地热爱戏曲的戏迷们。

  当晚演出的《唐伯虎点秋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描写了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追求华太师夫人的侍女秋香的爱情故事,因秋香一共对他回眸三笑,故该剧又名《三笑姻缘》。

  在第一场《庙缘戏香》中,饰演唐伯虎的许亚芬和饰演秋香的张孟逸在台上精彩的对手戏,让现场的观众大呼过瘾。新鲜的表演手法,幽默诙谐的对白,节奏轻快的音乐伴奏,台湾歌仔戏的魅力展露无遗。

  观众中不乏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不少年轻人和小孩。年仅23岁的苏仲研特地从晋江赶来,她是不折不扣的“老戏迷”,“喜欢戏剧已经有十几年了,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歌仔戏就喜欢上,平常没事就在网上下载歌仔戏视频,放到MP3里自己学”,苏仲研说:“泉州喜欢歌仔戏的人其实很多,我们经常在网上论坛交流。这次听说亚芬姐来泉州,这是她第一次来,很兴奋,想找机会给她献花”。

  此次台湾歌仔戏剧演出的领队曾永义教授,是两岸戏剧界有名的学者专家。他说,“许亚芬出生在歌仔戏世家”,她以先天的资质、沉稳自如的唱腔及擅长揣摩角色的功力,成为台湾当地最受欢迎的歌仔戏中生代小生之一。

  据介绍,海峡两岸戏剧展演与交流是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的3个晚上好戏连台,海峡两岸的精品戏剧在此间轮番上演。

  融合民俗、戏剧、诗词、音乐、舞蹈、杂技、美术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歌仔戏,是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并拥有的珍贵艺术。其前身为闽南歌仔说唱,于清末形成了剧种。歌仔戏既是福建的五大地方剧种之一,也是台湾的主要地方剧种,它发源于闽南、成形于台湾、返流入闽南,至今盛行两岸。可以说,一部歌仔戏史见证和书写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交融的历史。

  据悉,《台湾歌仔戏专场》明晚(3月1日)还将在泉州市区府文庙广场演出,让更多的戏迷能感受台湾歌仔戏的独特魅力。(完)

 

中国外交部邀请外国驻华记者欢度元宵节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2月28日 22:15


  中新社天津2月28日电 (记者 田齐)应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和天津市政府邀请,来自加拿大、挪威、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驻华记者和新闻官,28日来到天津,与天津市民共同欢度元宵节。

  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姜瑜告诉记者,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很好的一张名片。邀请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跟中国百姓一起过年,既可令远离家乡的外国记者感受到“家”的温暖,又搭建了不同文化、文明间相互观察、了解的平台。

  “今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能够在这一天到天津参访,心里非常高兴。”第一次来到天津的巴勒斯坦驻华使馆二秘那迪尔•塔拉克,对这里的一切都感觉新鲜。当得知元宵节吃元宵寓意团圆美满时,那迪尔•塔拉克说,“我还没有吃过元宵,很值得期待。”

  在天津杨柳青镇石家大院,来自日本北海道新闻社记者佐藤千岁被这里精美的雕花石砖深深地吸引。“我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这样纹饰的花砖,今天置身在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院落,听了讲解员讲的人物故事,让我加深了对那个年代历史的了解。”佐藤千岁说。

  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挪威日报记者卢英,今天现场体验了制作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工艺流程。“能够在中国著名的年画之乡天津杨柳青,动手制作木版年画,心里非常高兴。天津的民俗文化非常有魅力,以后有机会我会再来天津,看更多的地方。”

  与记者此前报道过的集体参访活动不同,此次活动中出现了不少小朋友的身影,这些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兴趣与大人相比也毫不逊色。随爸爸、妈妈一同参访的年仅4岁的韩国小朋友金知厚,就在妈妈手把手的指导下,有模有样地“做”了一幅杨柳青木版年画。(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少数民族民间艺人“非遗”调演闹元宵
下一条: ·闽台同文化 大节三六九 小节时时有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