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阅读】
摩尼教(俗称明教)大发现 遗物惊现霞浦
本报记者 郑友贤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社 2009-10-17 0:30:00
本报讯 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副研究员陈进国在厦门发布了世界摩尼教在福建的重大发现,霞浦县柏洋乡盖竹上万村摩尼教遗物惊现世间。霞浦的摩尼教遗址与文物的发现,是近年来我国宗教考古最重要性发现之一,不仅改变了摩尼教传入与传播的历史,同时也对宋代福建宗教的格局有了新的说明。该发现已列入2009年福建十项重大发现之一。
几张照片 引出重大发现
《倚天屠龙记》描绘明教与朝廷之间的斗争,扣人心弦,打动了无数武侠迷的心。而俗称的明教其实就是摩尼教,摩尼教曾经是一个影响相当深远的世界性宗教,并深深卷入了中国的大历史进程之中;晚唐以来,摩尼教被迫而迁播于东南省区,与儒、释、道、巫等文化形态相互融合,最终演化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本土教派———明教(明门)。
近年来,泉州摩尼教曾经作为世界摩尼教遗产倍受关注,而此次霞浦摩尼教遗址与文物的发现,又把摩尼教在福建遗址创建时间往前推了数百年。
今年1月初,霞浦县盖竹上万村林瞪公第29代在京裔孙林鋆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亚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金泽、陈进国博士等,通过照片辨识其祖先传下的摩尼教遗迹的真伪。大家初步确认了上万村的遗迹应为摩尼教性质。
今年1月底,陈进国、林鋆等人前往霞浦柏洋乡盖竹上万村寻找摩尼教史迹。经过数月的调查发现,位于上万村的乐山堂始建于北宋,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摩尼教寺院,现在已经发现明教法器遗物以及明代三佛塔、盐田乡飞路塔的明教楹联石刻,还有木刻摩尼光佛像等文物。
摩尼教福建遗址 创建时间前推数百年
霞浦县柏洋乡地处较偏远山区,平均海拔440米,辖内盖竹上万村,分塔后和上万两个自然村。上万村至今保存着与摩尼教有关的龙首寺(乐山堂)和姑婆宫的遗址、三佛塔的残座。按民国《孙氏族谱》记载,孙绵于宋乾德四年(966年)在上万村创建龙首寺,即后来乐山堂、盖竹堂,现遗址尚存,有数百年的桧树一棵,宋元明清历代有重修。“文革”期间乐山堂被拆毁过,后来补盖木屋顶,2006年已倒塌,现仅存石板基址、莲花式柱座,以及梁架构件等。
目前,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尼教遗址只有晋江市草庵一处。陈进国认为,龙首寺创建的时间比晋江草庵要早,摩尼教在福建遗址创建时间前推了数百年,对于深入了解近世东西方文明交流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证实摩尼教 从陆路传入福建
陈进国说,霞浦的摩尼教遗物再现,表明明教曾经在福建地区有深刻的影响。而在考古中,还发现了霞浦县摩尼教的主角林瞪,他是宋代“地方化”的教派———“明教门”形成时期的一个关键性人物。
6月下旬,考古人员拜访了当地几位法师,其中从祖上传承林瞪明教科仪的陈培生,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涉及明教的科仪本,其中部分清代手抄请神科仪书和表文内有涉及上万村龙首寺(乐山堂)的内容,以及摩尼教史料若干,从而厘清了林瞪与摩尼教的关系,以及入闽后摩尼教融汇三教及巫教,演化为“明门”的过程。
陈进国说,霞浦找到的资料还有力地佐证摩尼教是从“陆路”而非“海路”传入福建的。晚唐以来入闽摩尼教的传播路线图,当以福州地区为中心,顺沿着滨海区域,向南北两翼地区传播和扩散,从而形成了环闽浙滨海地区的明教“信仰扇”。一是经莆仙而南下进入泉州地区,诸如莆田涵江发现的元代明教十六字石刻,晋江草庵元代的明教十六字字刻等文物史迹。二是经闽东(霞浦)北上进入浙东的路线。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海都网-海峡都市报 2009-10-17 1:53:00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