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我省学者提出并领衔承担的《中国苗族刺绣艺术数据库》,是我国首个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全面、系统、完整地采集收录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域苗族支系刺绣工艺的国家数据库。项目于2008年10月启动,覆盖包括贵州在内的8个省(市、区),将于2011年底完成。
2010年1月14日,在省文化厅大院一幢破旧的小楼里,《中国苗族刺绣艺术数据库》项目负责人、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杨晓辉向记者展示了一部分前期采集的苗绣图像及相关文字信息的数据资料,“这就是构成苗绣数据库主体内容的基础资料——苗绣数字卡片。”
在标题为“关岭黑苗刺绣”的“卡片”上,研究人员实地采集的苗绣纹样图片和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盛装妇女全身像,让记者生动直观地感受到这一支苗族刺绣的精美典雅,领略到苗族服饰的独特和美丽,而这仅仅是大量图像资料的一页。除了图片,卡片还用简洁严谨的表格提供关于这个支系苗绣的材料、功能、工艺特点、艺术风格以及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等丰富的信息。
建设中的《中国苗族刺绣艺术数据库》除了将汇集数以万计的“苗绣图像数字卡片”外,还将运用通过田野调查占有的大量翔实资料,以省、地、县区域为基本框架结构,分别提供相关文字信息,同时编制分布点至乡镇的“中国苗绣分布图”,直观呈现中国苗绣分布情况,并指引读者点击进入感兴趣的版块或支系。
数据库立足于反映中国苗族刺绣艺术全貌,在历时三年的研究中,杨晓辉率领的项目团队将实地调研贵州、四川、云南、海南等8个省(市、区)、数十个县市、上百个乡镇的典型苗族支系聚集地,大量采集、录入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的苗族传统刺绣作品及其历史文化信息。
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还将按照不同地域苗族支系及风格特征进行资料的分类整理和数字化处理,形成精华荟萃、容量浩大、脉络清晰,具有高艺术含量和史料价值的数据库,也将是中国首个较为完整的苗绣“数字博物馆”。
《中国苗族刺绣艺术数据库》的建设,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在方式和手段上的一次创新和突破。杨晓辉介绍,国内外对苗绣艺术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但涉及如此广泛而全面的苗族聚居区域和支系,尤其是运用数字化技术保存以视觉形象传达为主的苗绣艺术,在国内尚属首次。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2010-01-26 14: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