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至27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督查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其间,“全国非物质遗产普查工作成果展”同时开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展板的形式展示了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面取得的成果。展览显示,通过文化部门的不断努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基本完成,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初步建立。
参与普查人数达76万
普查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005年6月,文化部部署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目的是通过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次展览中,各地以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记录了“非遗”工作者走乡入户进行普查的工作状态和取得的普查硕果。
展览显示,自普查工作启动以来,由于各地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广泛发动,普查成果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参与这次普查的有76万人次,走访民间艺人86万人次,投入经费3.7亿元,收集珍贵实物和资料26万多件,普查的文字记录量达8.9亿字,录音记录7.2万小时,录像记录13万小时,拍摄图片408万张,汇编普查资料8万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近56万项。
如浙江省的展板显示,该省共投入普查力量23.3万人,投入普查经费6451.2万元,普查覆盖面达到全省所有的行政村和乡镇(街道)。山东省建立了“完成一本书、一个档案资料室、一个珍贵实物陈列厅、一个数据库”的“四个一”普查验收模式,科学保存普查成果,逐级进行评估验收,全省直接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费用达4400多万元,共投入专业普查人员3.22万人,动员社会力量和志愿者16.77万人参与普查。
作为我国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这次普查深入到社区、乡村,广泛宣传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普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了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也培养、锻炼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
名录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名录体系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在展板中也以表格等方式展示了他们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2006年、2008年,经推荐、评审、公示、公布等程序,国务院批准公布了两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评审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315项,一些市、县也建立了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初步形成。
河北省的展板就介绍了他们在这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河北省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7项,总数居全国前列,省级名录项目共3批400项。湖南省以表格方式直观地展示了该省四级名录体系建设情况,比如长沙市目前有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省级项目10个。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中国文化报 2009-12-06 0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