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到底蕴藏着多少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它们的分布和种类是怎样的?它们的保护状况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将随着我国第一次“非遗”普查的结束将有望给出答案。日前,从文化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督查工作会议上获悉,自2005年6月启动的我国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日前已基本结束。据不完全统计,参与这次普查的有76万人次,走访民间艺人86万人次,投入经费3.7亿元,收集珍贵实物和资料26万多件,普查的文字记录量达8.9亿字,录音记录7.2万小时,录像记录13万小时,拍摄图片408万张,汇编普查资料8万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近56万项。目前,各省区市正在对普查成果进行汇总和整理。
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如浙江省共投入普查力量23.3万人,投入普查经费6451.2万元,普查覆盖面达到全省所有的行政村和乡镇(街道)。山东省建立了“完成一本书、一个档案资料室、一个珍贵实物陈列厅、一个数据库”的“四个一”普查验收模式,科学保存普查成果,逐级进行评估验收,全省直接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费用达4400多万元,共投入专业普查人员3.22万人,动员社会力量和志愿者参与普查16.77万人。
作为我国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这次普查深入到社区、乡村,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了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也培养、锻炼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
根据各地普查工作进度,文化部研究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验收方案,下发了《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验收工作的通知》。据了解,在普查验收后,文化部将支持各地启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分省份分布图集的编辑出版。同时,将进一步完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信息数据库建设,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存和有序管理。(来源:《经济日报》)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09年12月13日13:11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