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底气所在、实力所在,也是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
昨日,中国顶级民俗专家学者齐聚洪城,召开中国民俗学会2009年年会,共商民俗文化发展大计,共绘民俗文化发展宏图。
本报记者昨日采访了部分民俗文化专家学者,倾听他们纵论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
刘魁立:让市民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
昨日,在中国民俗学会2009年年会现场,记者见到了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他穿着深色西装,打着条纹领带,戴着金边眼镜,气质儒雅。他说,丰富的文化生活能够增强民众的生活幸福感。
“中国民俗文化就像一条千年流淌的‘母亲河’,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传递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我们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生生不息地融化到我们民众血液中,深深植根于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刘魁立看来,实现民俗文化的当代传承,看重的是它们所体现的民间文化内涵,因为这些内核的东西损失起来是很快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对于这些文化内涵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它们就显得更加珍贵。保护民俗文化的意义就在于这些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刘魁立说:“人类发展中有相当一部分文化遗产是靠口传心授得来的,非常重要,如果有了这些文化遗产,就会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有益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其意义大大超过了保护遗产本身”。
南昌是一座有着22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近年来,南昌城市发展迅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刘魁立认为,从民俗的角度应该看到文化的建设,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一项事业,因此,打造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应该更多地让人民群众来参与。而民俗,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我们应该做更多的工作。包括需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对自己的民俗传统文化有什么样的自觉意识,这些都非常重要。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来说,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文化基础。如何培育它、关注它,如何让它在今天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必须重视的问题。“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不仅仅是创作出几个剧本,或者是有几个像样的舞蹈,有这样的剧本和舞蹈固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关键的是南昌市所有的百姓过得幸福,使他们的文化生活,非常的有色彩,大家的幸福感非常强,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梅联华:南昌民俗文化要走向全国
“打造文化大市、文化强市,民俗文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昨日,出席中国民俗学会2009年年会的南昌民俗文化专家梅联华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民俗文化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国以民为本,俗以民为先’。”梅联华说,这里的俗就是指千家万户的老百姓,民俗是文化的根源,是老百姓的生活根源,它散落在民间,是活动状态而不是静止状态的,像“年夜饭”、“放鞭炮”流传至今。去年,我市作出了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的重要决定,梅联华认为,这对南昌民俗文化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南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南昌有4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项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联华认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需要对瓷版画、安义唢呐等这样的“非遗”品牌进行整合,产生全国性的影响,让全国了解南昌的“非遗”保护工作的进步。
梅联华表示,我们民俗博物馆承办此次年会,其实就是我们南昌民俗文化人对南昌打造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的一次呐喊,举办这次会议,让全国的文化专家走进南昌,让思想在南昌交流,让新理念在这里搅动。
近年来,南昌的文化基础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场、博物馆等新文化基础设施纷纷亮相。作为南昌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谈起近年来馆内的变化时说:“博物馆在一个城市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自我们民俗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从过去每年二三万人参观到现在每年十多万人参观,每年观众倍增,充分说明市民的文化消费心理和文化消费倾向有了崭新的变化。我们南昌市民不仅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还能够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南昌日报 2009-12-20 10:54: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