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边巍]寻找乡土中的生命能量
  作者:边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08 | 点击数:15730
 

  《文化纵横》:这么说乡土教育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

  梁晓燕:可以这么说。人本身太奇妙了,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究竟是哪一种因素对其成长更有决定性的作用,乡土教育是在提供一种更丰富的文化滋养。有了这种教育,也不一定就会实现我们的期待,但如果没有,其成长的多种可能一定会被影响,比如只接受一种思维方式,只用一个角度看待问题。

  《文化纵横》:那我就有一个担心了,生活在城市里的小孩怎么办?他们的多种可能性来自哪里?

  梁晓燕:城市里也有城市里的文化,乡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农村生活,还是那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城市里的文化基因断裂得非常严重,所以需要我们特别地去发现一些非主流的东西。比如上海有个教育机构给孩子们传授方言的童谣——这些方言童谣在民间口口相传几百年。童谣就是奶奶抱着孩子哼唱,奶奶就传给了你,你又传给了你的孩子……他们收集了上百首这样的童谣,现代的儿童们一如既往的喜欢。

  《文化纵横》:既然仅仅是一种可能,又如何坚定这样的价值呢?

  梁晓燕: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一些环保主义者或者内心遵从环保观念的人特别容易接受这个道理。因为大自然就是这么生成的,其基本价值背景就是有机价值观。

  《文化纵横》:我也注意到从事乡土教育的组织确实大多不为人所知。能称这样的非主流机构的非主流行为是逆潮流而动吗?或者说更多的人其实难以理解和看到非主流的价值?

  梁晓燕:说不上是“逆”,因为没有人阻挡也很少有人去反对这样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漠视甚至无视。

  在有机价值观的视野中,文化的优劣相对性很强。由于比较的坐标不同,很难说哪一种文化比哪一种文化更先进、更落后。乡土文化的非主流是因为现在的主流太强大而产生的排他性,并不见得人们认为乡土文化不好,不值得珍视,只是大家忽视它的存在。我们NGO提供非主流的多元价值,某种程度上是潜在性的东西。一个潜在性的东西一开始肯定不会是主流。

  《文化纵横》:实际上,如果更好的理解乡土教育或者乡土教材这件事情的意义,更应该是面向未来的。

  梁晓燕:不仅如此,也是当下。文化是抽象的,但对个人而言它又是具体的。我举个自己的例子,我出生在一个海岛上,9岁离开去了上海,然后来到北京,一直在大都市里生活。可是我40岁回到海岛的时候,最触动我的是保留在童年记忆中的气味——那是个渔港。一踏上码头,一闻到渔港特有的微腥气味,我所有的童年记忆都被激发出来——童年一下子就活了。原来在上海、在北京时,我不曾去体会,自己有关于海、关于小巷的记忆。我在想,童年的记忆对一个人精神的丰富性具有怎样的价值?其实,人处在精神困境的时候,真的不知道哪一条暗道能让你走出去。而你的精神世界越丰富,给你提供的暗道(可能性)就越多。如果一个人的教育和精神营养特别单一、特别规范化,那么他摆脱精神困境的暗道就越少。多种不同的文化营养就是给你提供“暗道”,而教育,则是提供文化营养的重要渠道。

  《文化纵横》:我想,没有深刻精神体验的人对你的这番话不一定能理解。

  梁晓燕:不理解不代表他不需要。越是都市化生活精神疾病越多,人们所面对的困境就越强,人们就是不知道怎么办。其实,这一切都跟教育有关,因为教育直接作用于你的精神生成过程。

  《文化纵横》:这确实难以用物质的观念去解释它,但与物质相比,人们可能更多地会在意物质的质量,很难想到精神丰富性的问题。

  梁晓燕:乡土教育的价值也在这里。在精神丰富和物质需求的比较中,它更像是盐,盐很难抵得了粮食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盐,这顿饭会是什么样子呢?

  (来源:孙冶方公共政策研究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文化纵横》2009年第1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卓雯]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乡土教材开发及使用
下一条: ·郝冰: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教育
   相关链接
·郝冰: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教育·[刘卓雯]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乡土教材开发及使用
·"少年儿童阅读年"启动 广州记忆数据库将公开·要让嘉兴的孩子知道家乡的民间文化绝活
·留住民族文化的根 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在湘召开·湘西探索乡土文化传承新路
·民歌走进课堂·乡土教材给乡村教育多一种选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