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边巍]寻找乡土中的生命能量
  作者:边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08 | 点击数:15733
 


  【背景资料】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成立于2003年6月,是一家民间非营利教育机构。在同类机构中,公民教育、乡村教育与环境教育是其优势领域。他们有感于一个地方整体的精神和生产、生活、生态的紧密联系,从2003年开始,以“乡土教材”为手段进行人文和自然的教育。目前,“天下溪”主办的乡土教材研讨会成为凝聚这个人群的公共论坛。


  从自然到乡土

  ──天下溪的“乡土教材”之路

  郝冰是黑龙江人,她说自己身上的很多性格特征来自东北乡土的给予。即便现在身居上海,东北的皑皑白雪还是经常走进她的梦乡。

  如何理解乡土二字?字面意思似乎意味着乡村,或者是将要和已经消失的东西。“天下溪”总干事郝冰对此显得更有思考,她认为乡土是一个地方的整体精神,这种精神又与当地的生产、生活、生态紧紧相连,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是用当地的精神养育当地的人。而这个思考来自乡土教材五年的实践历程,最初起自对环境的关注。

  她做的第一本小书《其其格的故事》是一本蒙汉双语连环画,讲述的是20多年中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当时郝冰还是“自然之友”的会员。近几十年,蒙古族延续千年的游牧生活被定居所代替,牲畜长期在一个地方反复踩踏致使草场无法休养生息,沙化严重,而自由如风也变成了这个古老民族的回忆。“不仅草原在消失,草原的精神也渐行渐远”。郝冰内心的感受是强烈的,因此他们制作了《其其格的故事》。同为会员的牧民告诉她,当地的小孩大人都很喜欢这本书。不识字的父母会把画上的故事讲给孩子,因为草原的过去是最珍贵的回忆,而小孩子会把自己认识的字念给爸妈听,孩子也在出声的朗读中体会着前辈的往事。这个情景对后来乡土教材的坚持出版是个巨大的鼓励。

  2003年,“天下溪”与国际鹤类基金会展开合作,在草海、鄱阳湖、向海、扎龙、挠力河五个保护区对迁徙的白鹤进行保护。作为项目内容之一,“天下溪”编写了《草海的故事》《白鹤小云》《与鹤共舞》《霍林河流过的地方》四本小书,并把“乡土教材”几个字第一次印在了扉页上。郝冰说这套乡土教材既有环保的知识又加入了当地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的内涵,目的是想让小孩子“在这个随时能感知和触摸的乡土中,建立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而不是一提起牛奶,只会想起“蒙牛”“三鹿”却很少想起奶牛。就像我这样做母亲的人,养孩子却要照书来”。另外,“根”的意识逐渐浓重起来。在写给这套教材的序言中,郝冰和他的同事留下了这样的期待,希望这些小孩子不论走到哪里,都能知道自己是有根的人,而不是四处漂泊的人;希望他们拥有宽广的胸怀,心里装着大海和飞鸟走向世界。

  “天下溪”所坚持的乡土价值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和支持。郝冰说在这一拨人中,“天下溪”是最早的倡导者,但“我们感觉一呼就有人应” 。首先呼应的是文化学者——他们醉心于乡土文化所蕴含的民间智慧和丰富情感,也在日渐单一的文化形态中听到了乡土传承的断裂之声。在同一时期,教育领域针对中国疆土广阔,地方文化发达的状况进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改革。乡土教材恰逢其时成为一些学校校本课程的教材。在不长时间内,他们聚合在天下溪乡土教材演讨会上,使乡土价值走向了深入。

  谈起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会议,“天下溪”项目官员王小平的脸上倦色与兴奋参半,“人太多,还谢绝了不少。”她对这次会议有一个突出感受,参会主体人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两届多为民间NGO组织,而这次占据半壁江山的是学校,“他们都是带着乡土教材的实践来的”。北京密云不老屯中心小学开发的《云峰山 不老情》乡土实践课以综合见长,他们从语文、生物、地理、历史等多个课程角度创作编写,提倡本地知识乡土情怀;湖北省恩施市实验小学的教材着眼于本土的民族文化,不仅有文本而且开发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湖北驻香港部队秭归希望小学开发的乡土教材是《我是三峡小移民》表现移民变迁,传承三峡文化。

  从一个NGO组织积极倡导到更多的人达成共识,郝冰说这是一种对自己乡土认识的自觉,“但作为一项事业,乡土教材使用区域有限,没有呈现更多的问题,它的发展才刚刚起步”。面对乡土教材未来的发展,“天下溪”的行动计划一如最初:一方面扎实地一本一本做下去,另一方面做好“推手”,更广泛地讨论并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具体负责此事的项目官员王小平已开始进行授课教师培训工作,“因为教材的使用多在文化特点相对突出的偏远乡村展开,师资整体水平不高而影响授课效果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作为一线的行动者,他们始终保持足够的敏感并身体力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文化纵横》2009年第1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卓雯]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乡土教材开发及使用
下一条: ·郝冰: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教育
   相关链接
·郝冰: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教育·[刘卓雯]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乡土教材开发及使用
·"少年儿童阅读年"启动 广州记忆数据库将公开·要让嘉兴的孩子知道家乡的民间文化绝活
·留住民族文化的根 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在湘召开·湘西探索乡土文化传承新路
·民歌走进课堂·乡土教材给乡村教育多一种选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