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民间信仰及其文献解读”专场,叶涛教授首先发言,概述了泰山进香碑的调查和研究状况。泰山进香碑是长期被湮没的民众的声音,将进香碑应用于学术研究,拓宽了民间进香组织研究在资料学上的视野。张璐的研究,从小泰山的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信仰空间中香客的仪式活动等方面,来探讨信仰兴旺的法则。任双霞从1930年代大泽山主神由碧霞元君向无生老母的转变入手,探析背后的地方社会的变迁,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社会的格局逐渐形成,由此影响到了信仰的转变。王加华介绍了五峰山碑刻的概况,大量明代黄醮碑与清代民间进香碑共存,从皇家祠祀对民间信仰产生影响的角度进行探讨。刁统菊以莱芜横顶村为例,分析了神灵、信仰以及庙宇,并在村落生活中审视民间信仰的功能,认为民间信仰成为村落力量整合的资源。辛灵美以青州井塘村的香社组织为例,概述其形式、组织与仪式,并探讨了香社作为组织的构成要素。
与会专家肯定了山东大学民俗学在利用史学资料和方法上的努力。但是,对民俗学的从业者来说,史学修养往往不够深厚。与会的专家对此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批评主要集中在史料应用不充分、历史背景知识的不足以及学术规范不够严格。周郢指出了在史料应用上的几处硬伤。赵世瑜教授指出,民俗学在资料学上没有禁忌,在研究方法、技巧和视野上不固步自封,但是当前的民俗学仍然差强人意。民俗学是沟通传统与现在,打通两者之间关系、讲述“传承”的学问,只是回到过去做文献研究、只是进行田野调查关注当下,都不是民俗学。
在“城市与民间艺术研究”专场中,姜波提出,济南近代民居与自然山水和城市环境相融合,使得济南民居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但济南旧城拆迁中,传统民居几乎消亡殆尽。王明远介绍了济南省府前街调查中资料取得的过程,描述其历史变迁与拆迁前的现状,并对调查进行经验总结和自我批评。曲洪祎在济南东部进行了多次民间信仰的相关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力图呈现信仰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张勃通过两次对曹县花供会的田野调查,探讨花供会的渊源、现状,并探析其变化的原因。荣新对菏泽穆李村的面塑工艺以及相关民俗进行了详尽调查,分析其起源、发展以及可持续的原因,并以面塑艺人作为主体,置入村落语境中进行解读。与会专家肯定了山东大学民俗学调查研究的多样性视角。常建华教授指出,这些调查资料很丰富,但是,有些调查面面俱到,没有明晰的要解决或者探讨的问题。
在祝阳总司庙和奶奶庙,在庙宇里现场读碑,也算是“重回历史现场”的一种尝试,在地方社会中理解碑刻,也通过碑刻来理解地方社会。赵世瑜教授、常建华教授、叶涛教授和周郢研究员对参会人员进行了很多现场的指导。赵世瑜教授指出,碑刻文本、口述文本要相互证实、相互辨伪,进行“互堪”,然后放在地方社会和那个时间段中来进行打量。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山东大学民俗学发展阶段的总结会,更是一个虚心聆听山东民俗学之外学术意见的批评会。这样的批评会,是山东民俗学发展中难得的平台。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