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刘卓雯]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乡土教材开发及使用
——扎龙中学的个案研究
  作者:刘卓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13 | 点击数:13278
 

 
  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乡土教材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特质,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对地方性知识的阐释不但为乡土教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平台,而且为乡土教材的开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扎龙中学以地方性知识为理论依托开发出来的乡土教材《仙鹤升起的地方》,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架起学生个体发展与社区发展之间桥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农村中学的乡土教材开发要以地方的生态自然环境为依托,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知识结合起来,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


  乡土教材的开发是对地方性知识诠释的具体体现

  “地方性知识”是当代美国阐释人类学家福特·吉尔兹于上世纪70年代在解释人类学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解释人类学理论的核心在于用新的符号手段“深度描写”(thick description)、用新的认知角度“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来认识文化。该理论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对地方性知识的重视和应用。其产生为本土知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开辟了新的研究视野。

  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知识不同,具体指某一区域的民族在长期生活和发展过程中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包括以文字形式保存的地方文明和以非文字形式保持的地方风俗、习惯、信仰和思维方式。随着地方大量开发程度不同的乡土教材的涌现,我们可以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阐释为乡土教材的开发提供理论的借鉴以及方法上的指导,使得乡土教材的开发能够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石上,具有现代性和国际视野。

  地方性知识具有3方面的意义。首先,它具有地方性特征。费孝通曾在《乡土本色》一文中写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地方性知识就是在中国这样的乡土社会中存续的。地方性知识始终看重和倡导人类文化的差异,只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有效,并且在流通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其持有者和总结者是乡土社区成员本身,这些知识与他们自身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其次,地方性知识与全球化是相对的。全球化和地方化是同步的,有全球化的地方就一定有地方化。地方性知识具有特殊性、多元性和传统性,不会因空间的转换而被遗忘。在全球化过程中,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主张保护乡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因此,乡土教材成为文化与人之间的媒介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第三,地方性知识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完善和补充。地方性知识独有的逻辑经验体系可以合理地解释自然与人的关系,反映当地的历史与社会面貌,并且用自身的实践构建着地方均衡的族群关系。它与普适性知识相反,又与特殊性知识相契合,因此才会世代相传。它所承载的民间智慧是人类知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科学知识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乡土教材的开发与地方性知识的传承相关。笔者认为,乡土教材的开发是对地方性知识诠释的具体体现。乡土教材追求的是地方性知识而不是普适性知识,其出发点正是本土的文化特点、民俗习惯。乡土教材致力于突破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凸显自身的价值和特质,使得学生能够认同差异,认同本土、热爱本土,为地方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乡土教材在当今的课程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从不同于国家课程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的视角,是对地方性知识进行阐释的重要方式,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具体而言,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乡土教材是传承地方文化的有效方式。教育是传播人类文明的工程,在一个封闭的农村社区,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和文明弘扬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教材以物质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呈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乡土教材是地方的文化志,是对地方文化的描写。乡土教材承载着地方独有的文化,并不适用于本土范围以外的区域。不同地方的乡土教材应该是不同的,而这正是其存在的意义。乡土教材为学生的本土知识建构提供了合适的空间,使他们能够了解本土的文化世界,形成一种“寻根”的意识,培养他们热爱本土的情怀。因此,乡土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它不但可以引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追忆,产生对家乡的认同感,更能够起到弘扬地方优秀文化的作用。

  其次,乡土教材对地方性知识的阐释不是孤立的。乡土教材并不是要学生放弃对普适性知识的追求,它所包含的文化也不是尘封不变的。在当今社会中,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知识正在走向融合。一方面,普适性知识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正是诞生在不同地方文化的土壤中;另一方面,地方性知识的发展将会逐步具有一定范围的普适意义。

  第三,乡土教材对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具有影响。乡土教材所承载的地方性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传承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模式。这就是人们追寻认同的“根”,只有寻到根,才能正确定位,发展个性。这也是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性的一种方式,是民族自尊和自信的体现。

  目前,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仅与地方文化相关,更与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关。这时候,地方性知识问题就不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不再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是生活的问题;不再是过去的问题,而是现在和未来的问题了。产生于肥沃的地方性知识土壤中的乡土教材,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己的生活,引向实践,引向未来的发展。

  与国家统编教材有所不同,凸显地方文化独有的价值和特质是乡土教材存在的意义。对差异认同和厚爱的意义又汇集于一点,即增强课程的适应性,为学生了解本土,热爱本土,将来为本土的发展作贡献奠定基础,从而满足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课程的求异,促使课程结构完整和丰富,从一元走向多元,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心智,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09-11-13

上一条: ·花鸟虫鱼看世界:晚清的博物教科书
下一条: ·[边巍]寻找乡土中的生命能量
   相关链接
·[张凤霞]身体感的性别化塑造及其实践逻辑:从年节花馍备制说起·[郎丽娜 罗康艳]“非遗”语境下隆里花脸龙的传承与发展
·[郭宁]日常图景与心灵世界:动物精怪传说中的地方意义·[孙媛媛 刘宗迪 吴蕴豪 张超]山东地区民间星座知识调查
·[朱佳艺]地方性知识的转换:降水母传说流变考·[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郝佩林]论江南民间说唱艺术的乡野表达·[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孟令法]地方性防疫知识的传承与转型·[朱林]地方性与互动性:当代仪式研究的两条路径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马翀炜]知识谱系的构建与人类智慧的分享:聚焦中国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庭硕] 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克利福德·格尔茨]通往一种关于现代思维的民族志
·[覃琮]地方性知识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及实现方式·[戈德斯坦]民间话语转向:叙事、地方性知识和民俗学的新语境
·[李牧]族群记忆与地方性知识的交互与融合·[邱国珍]区域民俗与地方性知识——《外婆门口是饶河》序
·[潘盛之]本土研究与“异文化”视野·[盛晓明]地方性知识的构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