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乌丙安:中国民俗文化的根基及其深刻影响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31 | 点击数:40575
 
 
二、中国民俗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位置
 
(一)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存在着层次差别,既有上层文化,又有下层文化。中国上下两层文化的分野非常鲜明。上层文化又叫做圣贤文化、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下层文化又叫做民间文化、大众文化或民俗文化。在中国,上述两层文化,缺一不可。贬低、轻视、忽视民俗文化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二)民俗文化是在各个民族群体的民众中自然、自在、自发产生的约定俗成而又习以为常的文化。它的创造者、享有者、维护者和传承者是祖祖辈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源远流长。它不是广大民众生活的外在文化,而是民众日常生活本身,它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在人生养成中内化了的精神文化,根深蒂固。
(三)一直是多民族共生共存的文明古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始终保持着本民族民俗文化传统的持续发展,和汉族的民俗文化相互交流,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各民族民俗文化。为此,今天充分评估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地位和价值,更有现实意义。
 
三、民俗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一)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遗产,内容极其丰富深厚,形式异常多样,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壮大,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为我们现代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进而为全人类所共享。我国政府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文化工程就充分证实了这种深远的影响。
(二)上层文化是在不断吸取民俗文化的精华中发达起来的。民俗礼仪上升为皇家礼法,俗信崇拜上升为庙堂祭祀,民间文学和通俗艺术不断被汲取为高雅艺术样式,使民族文化得到充分发展。民俗文化是精英文化的母胎。古史证明:儒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源于民间,古典文学的文学体裁形式几乎都来自民间文艺。
孔夫子时代其实挺开明。孔子当时教的课程,包括礼、乐、射、御、书、术,都是非常平民化的。“御”就是教弟子驾马车,他的学生有好几个赶车的能手。因为有了车,他才能访问各国,这是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会赶马车才能在战时驾战车作战。“射”,就是学军事射箭的技能,孔夫子那年代就有军训了,青年要学会打仗,要不一旦国家被侵略怎么办?“乐”,就是你得会奏乐,会唱,要学音律,五音不全都不行。“礼”,要懂得各种礼仪、礼节和各种规范的礼貌语言、行为动作。这些都是很平民化的。大多数也是来自民间的知识体系。
(三)中国的民俗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多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保持了文化多样性的鲜明特色。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前进方向。
(四)民俗文化支配着大多数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它潜移默化地养育了世世代代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成为民族凝聚的基础。其中俗信观念:是非、真假、善恶、美丑、吉凶、祸福、生死、阴阳等对中国人一直影响深刻。(参考本人论文《俗信—支配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观念》)在天灾人祸面前,民俗文化所显示的“天人合一”观念,深深地打上了因果报应的民间俗信的烙印。凡具有规范模式的民俗文化对大多数人都有程度不等的约束作用;凡具有威慑力的民俗事象,都会显示出对人们民俗心理暗示的作用,甚至产生或强或弱的控制作用。在我国,禁忌习俗和巫卜习俗的功能就长期具有这种对精神上的深层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正反两方面交织在一起的极为复杂的作用。
(五)民俗文化在传承中鱼龙混杂、良莠并存,并不都是有益无害的事物和现象,许多已经形成了的恶俗和陋习,形成了某种习惯势力,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影响了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科学地引导民俗文化发展的几点意见
 
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最后讲讲如何正确对待中国民俗文化的问题。因为时间有限。我只就下面几个问题说说:
(一)民俗文化中的有代表性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主体部分,我国在保护这一大部宝贵遗产方面,还应当再加大力度,特别是在宣传上,应该达到全国上下人人皆知其重要性的最大限度。以便动员全民自觉关心我国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国家和各地方应当尽快把各级民俗博物馆的建设纳入规划,列入日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丙安小屋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贺娟: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
下一条: ·[讲座]雅卡马印第安人的口头传统及其在促进环境保护中的运用(中国社科院11月6日下午)
   相关链接
·[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
·[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宋毅林]佛教东传与祛疫符号的生成
·[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马丽莎]东乡刺绣发展对当地女性角色转变的影响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罗帆]抖音 APP 在乡村老年群体中的使用实践与社会影响
·[梁和阳]平台作为多重桥梁:短视频中民俗文化复兴的社会机制及实践逻辑·[何世华]做好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构建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打牢坚实基础(结合长春市实际)
·[浩斯巴雅尔 木仁]《元朝秘史》中的民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挑战、机遇与实践探索·[崔泽玲]山西朔州社火寻踪:从朔城区到平鲁区,看地方文化在全球交流与本土扎根中的传承新径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游红霞]妈祖文化与郑成功文化的谱系交融及其对两岸民众认同的影响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徐国洪]“书写影响论”与“交流方式说”:杰克·古迪的书写研究
·[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