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花鸟虫鱼看世界:晚清的博物教科书
  作者:毕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26 | 点击数:15918
 

  直到清末新式教育制度确立,中小学堂设“博物”科,教授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内容才作为一门科目确定下来。
“博物科”的设立和博物教科书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儿童眼中的自然图景,使中国人的知识图景实现了一次认识上的飞跃。
而杜亚泉等学者编写的博物教科书为学童带来宝贵的科学启蒙,揭开他们认识世界的新画卷,
推动了中国儿童自然教育的第一步。

 

杜亚泉

 

  虞和寅编辑的博物学教科书

 

  近代“博物”教育,相当于今天中小学校的“自然”课。用大人们的眼光来看,不过是教儿童懂得一些“花鸟虫鱼”而已;但是百多年前,它们还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知识,被排除在作为进身之阶的科举体系之外。直到清末新式教育制度确立,《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小学堂设“博物”科,教授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内容,它才作为一门科目确定下来。当“博物”成为学堂教科之时,所用涵义即是古老的《尔雅序》中的本意——“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博物科”的设立和博物教科书的出现,从此改变了中国儿童眼中的自然图景。

  最早的博物教科书

  中国的博物教科书受日本影响很大,20世纪之前出现的博物教科书基本都译自日籍。就在20世纪初,中国学者自己编写的博物学教科书诞生了,它的作者是浙江镇海人虞和寅。

  虞和寅是晚清著名学者、翻译家,1884出生于浙江镇海一个诗书世家。早年赴日留学攻读工科,潜心学习化学理论并翻译了多部自然科学著作。他还是中国地质学会的早期会员,回国后投身地质和矿业调查,写出大量调查报告。他曾译有日本箕作佳吉著《普通教育动物学教科书》。他编辑的《博物学教科书》,所引证参考的日本博物、动物、植物、理科、矿物等教科书和研究著作就有34种之多。

  如果说《博物学教科书》这部具有标志意义的教科书和以《诗经》、《尔雅》、《山海经》直至《本草纲目》等典籍树立的中国传统动植物知识系统有所不同的话,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教科书重视观察、实验和分类——以近代科学方法研究博物知识。虞和寅提出,博物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不外乎“实验”和“观察”,教师要提前准备实物“以便开课时,一面实验,一面讲述”,还要“时时引导学徒,出游野外,观察实验”。教科书对每一课动植物都标明其类属,并简单介绍了“动物界”的纲目种属名称。

  1905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华循编著的《蒙学动物教科书》,在内容上则更加准确,教科书的编写也更加精彩。

  作者华循无锡人,详细生平不可考,该著同样参考日本学者的意见,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实验,要求制作标本。华循认为当时的动物学家在分类命名上差异较大,他参合众说,以纲目种属统筹全书,从脊椎动物、节足动物、软体动物、蠕形动物、棘皮动物、腔肠动物到原生动物,各门类之下再举出其代表动物详加说明,这种编排是个不小的突破,加之“蒙学教科书”口碑较好、影响较大,华循此著可以说奠定了动物学教科书的编纂程式。他还指出:“研究动物学者,莫要于分类之法”,反映出明确的分类意识。

  上述两部博物教科书仍然处于学习和模仿日籍译本的阶段。但是通过选材和编排,它们显示出中国学者对于博物世界的理解。对于实验的重视和近代植物学分类观念的确立,使中国人的知识图景实现了一次认识上的飞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9-10-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新华调查:校园传承能否成为“非遗”保护的良方
下一条: ·[刘卓雯]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乡土教材开发及使用
   相关链接
·[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吴茂颖]超越对立:从馆舍到活态·[王舒宇]非遗视域下的辽宁省博物馆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
·[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李扬 谢亚文]万唐人物:明清以来英美世界中国民俗资料的收集与研究·[杜韵红]从理念到路径:博物馆展演的非遗保护实践
·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全国博物馆文创联盟成立大会在京举行·[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林海聪]鱼腥草的图文书写与本草知识建构
·[蒋愔澄]非遗工艺展览策划研究·[黄艺兰]晚清民国时期伐树遭报故事的“祛魅”与“复魅”
·[杜韵红]以村为馆: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程梦稷]博物知识的双重图景:“诸夷门”与《山海经》的民间重构
·[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刘蓓]省级非遗馆建设理念、标准与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