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田兆元:中国神话有系统
  作者:田兆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3-25 | 点击数:9285
 

  中国上古神话来路较多,也最为复杂,但却绝不是一团乱麻,无轨可寻。我们大致可以把上古神话系统作这样一种描叙:

  一是夏商周三代国家的皇家祀典。由夏代的社祀,商代的上帝之祀,到周代完成的以昊天上帝、社稷和先祖三位一体的鬼神祭祀系统。它是上古三代的主流神话,并在后代的皇家神坛上长期存留。这些神灵的自然色彩较重,除了作为偶像或者统治象征及保护神外,关于这些神的神话则传之甚少。但这些神依赖制度保障,因而能见之于历代典籍,保存至今。它是我国古代神话传下来最为系统的一支,也是内容较为完备的一支。记载这个神话系统的典籍主要是儒家典籍,如《周代》、《礼记》与《尚书》等,及历代史书之《祭祀志》、《郊祀志》等。由于历代皇家祀典大都是根据儒家经典损益而成,这个神话体系实际上成为儒家的神话体系。

  二是以黄帝为中心的主神兼至上神系统,主要流传于齐鲁三晋,后被《史记》等历史典籍所采用,影响后代极为深远。这个神话有较为清晰的传承谱序,并有明确的价值观念,即以德以功作为神灵取舍标准,凡无德者便从神谱中清理出去,如少皞就是这样一位神灵,他被齐鲁三晋的神话王国所放逐,在秦人那里才找到自己的位置。与皇家祀典的干瘪不同,这一神系有动人的故事。虽然司马迁将其历史化而损伤了一些神异色彩,但其神话余韵犹在。

  三是齐地八神。这八神次序井然,齐国德地方色彩甚重。这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不罘;六曰月主,祠莱山;七曰日主,祠成山;八曰四时主,祠琅邪。这是天地阴阳日月四时都以齐地山岳为代表,而兵主则奉姜姓祖先蚩尤。如同皇家祀典一样,我们对齐地八神仅知其祭祀礼仪,而不甚详其神话。除蚩尤事迹我们所知一二外,其余不详究竟。

  四是楚地十神。这十神也等次分明,毫无零乱感。十神由东皇太一主之,继之则东君、云中君,其中一为日神,一为凤神,东皇太一为主神,日神与凤神在楚文化中兼有图腾神祖宗神性质。次之湘君、湘夫人则为一对配偶神。大司命、少司命则是主管生死与儿童德神灵。最后则是河伯、山鬼与国殇,分别祭祀山川之神及为国捐躯的英灵。十神自成体系,并具有鲜明的形象。由于十神形象是由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整理而流传,在诗情洋溢的氛围中,各神的形象鲜亮闪光。虽然各神没有曲折的故事,但抒情性的形象及其感染力是其他神系的神灵所不及的。

  到了汉代,除了以三代皇家祀典为基础的儒家神话体系形成外,后又生长出道教神系,佛教传入后又自成一个神话体系。由于三教间无法完全相互取代,故而三者在竞争中神话还获得了发展。至唐宋时期,三者鼎立的局面已完全形成。宋元以来,一个以玉帝为中心的新的神话体系逐渐获得朝野的认同,神界还是很有秩序。说中国神话无秩序无系统看来只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云亦云的说法。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古典文化论坛 2006-12-15 15:39:2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田兆元:中国人过年迎接财神 古今有变化
下一条: ·田兆元:临近的土洋双节不妨“两全其美”
   相关链接
·[李一凡]上古史演义中的神话历史书写·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张多]抖音里的神话:移动短视频对中国神话传统的重构
·[祝鹏程]“碎陶镶嵌的古瓶”:袁珂的中国神话普及写作·[黄悦]论当代网络文学对中国神话的创造性转化
·[王亚南]中国神话古史与“国家”传统·[张多]新兴自媒体对中国神话资源的传播与转化
·[刘雪瑽]再论程憬的中国神话研究·[黄悦]当代网络文学对中国神话的创造性转化:回顾与反思
·[白宪波]非遗项目分类保护若干问题探讨·[钟宗宪]死生相系的司命之神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开题论证会暨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谭佳]反思与革新:中国神话学的前沿发展
·[白宪波]“标准化时代”基层非遗保护若干问题探讨·[杨利慧]世界的毁灭与重生:中国神话中的自然灾害
·[刘雪瑽]百田弥荣子的中国神话研究·[张志娟]马伯乐论中国神话
·[杨利慧]世界的毁灭与重生:中国神话中的自然灾害·[刘文峰]对传统戏剧传承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