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粤剧”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 粤港澳达成共识
  作者:黄丹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06 | 点击数:4328
 


    昨天,新华社香港分社发布了粤港澳联合申报的“粤剧”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记者马上采访了广东方面具体负责落实“粤剧申遗”各项申报事宜的广州市文化局社会文化处负责人黄斌。

    粤港澳达成合作共识

    黄斌告诉记者,早在2003年粤港澳三地联席召开的三地文化合作会议上,就达成三地合作申遗“粤剧”的共识,并签署了《粤港澳艺文合作协议》,将“联合弘扬粤剧艺术,并适时向联合国提出申遗”的条款写入协议。2003年2月,在第四次粤港澳艺文合作高峰会上,商定全面启动申报程序。受广东省委托,广州市文化局负责牵头做文字准备工作,成立“粤剧申遗办公室”。

    “其间还一度出现困难。”黄斌回忆,根据联合国规定,每个国家的申报项目有限,而我国国内的竞争尤其激烈,当时澳门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准会员”,享受直接递交申请的优惠,当时就考虑希望“粤剧”能搭上这一“直通车”。可大家都没有料到,后来澳门“准会员”资格因故被取消,粤剧的申遗工作只好重新参加申报了。2005年,三地正式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草拟申报文本。2008年9月,我国中央政府向联合国提交包括粤剧在内的申报文件。

    而据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透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以往都有“每两年一次、每次每个国家报一项”的限制。但是由于中国一类资源大国的多次呼吁,该组织今年放开了这一限制,并在以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加入了“急需保护”的字样。据悉,今年中国共有30个左右的项目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

    黄斌说,因为各种因素2004年“粤剧申遗”第一次没有成功,“我们进一步对粤剧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等问题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并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粤剧大辞典》,在理论上做了大量的积累。”“申报过程也是一个发现过程,通过申报发现,近400年历史的粤剧有9大流派;在海外华人中,广东人最多,百多年来广东人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国谋生,传播了中华的文化,凡是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就有粤剧演出。一方面,粤语是广东人的母语,也是来自广东的海外华侨和华人的寄托;而世界各国人民也通过粤剧认识广东,了解中国。”

    粤首个非物质世遗

    此前,广东碉楼项目成功申报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粤剧是广东首个世界“非物质遗产项目”。 (来源:《广州日报》)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09年10月05日14:53

上一条: ·山东近60万人依托非物质文化技艺项目就业
下一条: ·有关方面拟将“清漪庆坛”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唐璐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列入机制的挑战与治理选择·[巴莫曲布嫫]申遗与履约: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进程看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刚刚申遗成功的“送王船”,是一种怎样的民俗?
·[巴莫曲布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环境可持续性——以“藏医药浴法”申遗实践为主线·重磅丨太极拳、送王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含申报片)
·地中海饮食文化·[谢中元]非遗传承主体存续的文化社会基础
·我国3项自然遗产地进入申遗预备名单·[林玉惠]中国珠算列入「非遗」项目的回顾与展望
·申遗成功是保护发展新起点·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又增15项目·《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再添6成员
·9项遗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藏医药浴法”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藏医药浴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朝韩申遗合并,传统摔跤希日木列入非遗名录
·[乌丙安 胡玉福]“俗信”概念的确立与“妈祖信俗”申遗·[刘婷]“后申遗”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