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头是怎样变成金子的,金沙是怎样变成金箔的,掐丝珐琅是怎样制成的……在2009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上,会给你一一解答。
正在东亚展览馆举行的民博会,汇聚了14项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0项上海市市级“非遗”项目,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些“活态文化”一改单调的传统展示方式,将整套制作工序搬进展馆,由传承人现场演绎,让观者体验一下、玩一下看得见、摸得着的“非遗”。
打头的摊位来自山东招远市,演示的是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一“开张”便被人围了个水泄不通。据传承人迟孟文介绍,这一技艺创始于宋朝,并被写入《宋史》,炼出来的黄金纯度最高相当于常见的18K黄金。他当场表演了这个“古老炼金术”:先用大方锤将矿石砸成花生米大小,称为“破碎”,俗称“捂砂”;随后将破碎矿石倒入清水搅拌均匀后磨成粉,越细越好,推磨时还哼些民间小调,以减轻疲劳;第三道工序是拉流,即用木溜板加水冲淘金粒,具体操作法是将磨细的矿粉放置在槽板的上方并均匀摊开,待水流入后,再均匀地左右轻划或轻拍,石渣随着清水流走,留下的就是含金矿粒:“金泥”。最后是冶炼,将包有金泥的纸包,放入坩埚内进行熔炼。金泥熔化后,杂质形成的泡沫不断蒸发或用生铁钳提取,然后加入芒硝和硼砂提纯,到一定程度时倒入金模,金子就这样炼成了。
与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相邻的是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展示。金箔早在商代即已应用,锻制工艺成熟于南京,相传至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来自南京的金箔锻制传人演示了全过程。他们先化条,将金块熔铸成小条块;然后拍叶,将条块拍成薄坯片再做捻子,即将小薄片夹在一层层特制的乌金纸内,反复捶打,使之得以伸展;再用竹签将薄金片移入尺寸较大的乌金纸内,千余片叠成一块,用牛皮纸包裹,两个金陵大汉反复捶打,把最后达成的金箔挑入柔软的茅台纸上。据介绍,1克黄金可锻打出厚0.12毫米,约0.5平方米的金箔。
紧挨着金箔锻制技艺的是铸胎掐丝珐琅技艺。明代早期景泰蓝铜胎多用铸造,明末开始逐渐改用锻胎,以节省铜料。前来表演的安徽中粤金属材料科技公司恢复了这项湮灭已久的铸胎掐丝珐琅技艺。他们先用失蜡铸造法铸胎,将铜丝焊在铜胎表面形成图案,也称为“掐丝”;再将膏状釉料堆积在掐丝之间,即“点琅”,再经反复烧制成珐琅,打磨抛光,器表露出铜胎部位錾花、镏金。
此外,还有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分水油纸伞技艺、活字印刷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苏绣、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等,一个个都在讲述古老而有趣的制造技术。(来源:解放日报)
文章来源:新民网 2009-10-03 08: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