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北京宣南寺庙文化通考》首发式召开
  作者:学苑出版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12 | 点击数:10108
 

  《北京宣南寺庙文化通考》首发式召开

  8月7日,宣武区文化委员会、宣武区档案局联合召开了北京民俗文化研讨会暨《北京宣南寺庙文化通考》首发式,总结了该书的编纂工作,并就北京民俗文化问题进行了研讨。

  宣南文化是北京历史文化的精华,其重要的特色载体之一就是宣南的寺庙文化。历代修建于宣南地域的寺庙(庵)、道观、清真寺等约有460座之多,遗憾的是,时至今日绝大部分已被毁掉。

  《北京宣南寺庙文化通考》是宣武图书馆的“北京宣南寺庙文化研究课题”项目。对宣武区从古至今的寺庙、道观、清真寺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梳理、考证、勘查、实地拍摄和绘图等一系列工作,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考证了自西晋以来至1948年12月,宣南地域460处寺庙的整体情况,包括每一座寺庙的始建年代、建造位置、规模形制、内部结构、造像、住持、诗词楹联等。本书所辑录的内容主要有:寺庙名称、历史名称、始建时间、建设地址、历史变迁、义地、文献资料等。其中文献资料主要包括:碑文拓片、诗词楹联、新老照片、寺庙标注图、寺庙财产记录、文字资料等。

  首发式由宣武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岩主持,宣武区档案局局长张秀敏对到场的嘉宾致欢迎词,北京宣南寺庙文化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宣武区图书馆李金龙馆长介绍了“北京宣南寺庙文化课题”的成果情况及北京民俗文化研究课题内容。学苑出版社社长孟白做了主题发言。在首发式上,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于志海宣读了刘铁梁主席的贺信,对《北京宣南寺庙文化通考》的出版表示祝贺。

  学苑出版社社长孟白在北京民俗文化研讨会

  暨《北京宣南寺庙文化通考》首发式的讲话

  我今天来参加这个会议十分高兴。高兴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套书出版了,再有一个就是今天来看到很多老师、老朋友,搞民俗研究的、搞民间文化研究的,还有搞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多年的著名专家、学者。

  我想简单讲几点。

  一个是就书的本身讲几句。按理说这套书的内容应该不是很新,是对宣南寺庙的过去的情况的纪录。但是它和过去的志书、史书有很大不同。和过去关于北京的《顺天府志》、《长安客话》,甚至包括范围更大一点的《畿辅通志》相比,有它特殊的地方。编纂的同志非常不容易,不但是按照古代的过去的那种修志、或者修史的方法,考证啊,在文献资料里爬梳啊。不光是这样,还按照现在新史学方法来讲,就是田野作业,现场访问,现场去考察。这样就和过去的志书、史书有很大的区别,显示出超过历史文献整理的新的成果、更高的水平。

  而且,应该说是内容相当全。从内容来讲,全书大致上采用类似条目的那种体例,以每一个寺庙为一个基本单元,它的地理位置, 包括周边的地方都有简图来表示;包括它的布局,它的建筑特点,它属于哪个宗教的、它曾经发生过什么重要的事情,有哪些重要的文物,等等,都有记录。而且有大量的图片,包括手绘图和照片。

  实际上来说,我觉得这套书的价值所在,应该是对无论是叫物质文化遗产也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好,统称文化遗产吧,起到了整合、梳理基础资料、文献的作用。我认为,这个工作意义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年代,刚才梁总编也讲了,人们好像都在急着发财,急着当官,很浮躁,包括学术界,包括一些其他领域。实际上,科学研究如果在没有掌握大量资料的情况下的所谓的研究,所谓的成果,那就像沙上建塔,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库。现在我们国家更需要的,尤其是在若干次历史浩劫之后,文化积累、文化建设有过一段时间的空白之后,起码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方面有过一段间断,现在更需要的恰恰就是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记录和保存。没有这些,搞研究,说的难听点儿就是闭着眼睛在胡说八道了。

  现在许多所谓的成果确实让人感觉很可笑,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于很多人不愿意沉下来,坐冷板凳,把资料收集齐,因为这个工作工作量非常大、很艰苦,而且是默默无闻的。这次宣武区档案馆、图书馆的同志,和所有参加工作的同志,就是这样数年如一日,完成的这个重要的工作。做这个工作付出了很大的精力。

  另外我觉得这套书的价值所在,就是现在城市要发展,包括咱们宣武区,包括现在开会的这个地方,都和过去不一样了。旧城改造是不可避免的,谁也不可能说让北京城保留在上个世纪40年代、或者50年代的样子,那是不可能的。人口增长,经济建设发展,最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势必导致城市改变。因为一个时代、一个地区,有一种生活方式,现代的生活方式和50年前、100年前、200年前相比不可避免的改变了,改变以后肯定有很多东西要消逝掉。就像北京这个地面儿,一层一层,一块地面上历朝历代不知道叠了多少层了,过去曾经在这个地方发生过很多事情,曾经有过某种生活方式,曾经有过某种文化现象。无论是用平面的、纸张的方式记录保留,还是用音像资料的方式保留,这种保留都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很多东西不可能在现实中原封不动的保留和再现。比如像重修圆明园,吵吵了好长时间,它都没有了,重建有什么意义?包括北大、清华占的地方,你总不能让人家再退出来吧,真正的圆明园这些都包括在内的,何况圆明园不仅仅是一堆建筑,房子里的东西都被偷光了,重修园林有什么意思?所以我觉得,用文字资料的记载、包括音像资料的记载,把曾经存在过的文化现象、文化要素传下去,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因为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种血脉,中华民族这么多年没有断,其实靠的是文化没有断。而且,过去的优秀的文化,它的优秀基因保留下来,对于以后的文化创新,具有重要价值。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这套书的出版是非常有意义。

  另外呢,我觉得这套书还反映了一个特点,就是说中华文化的多元构成。我不赞同中华文化主体是单一的儒学或者什么什么东西。我觉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历史上多民族、多地区、多时期文化碰撞、融会形成的。包括我上个月到青海去,那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第三级台地和第二级台地结合部,多种文化在不同时期在那里冲突、融合,丰富多彩。多元的中华文化构成,在宣南,尤其在寺庙这个方面,正好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套书还有这个特点,就是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构成,从历史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现在还在不断的演化、不断的变异。

  最后,我想讲一个感想。就是,宣武区的领导,无论是区委、区政府,还是人大、政协,应该说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眼光和魄力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不但在北京范围内。因为我和很多城市、很多省在文化遗产的出版工作上联系很多,(宣武区)真是有很独到的眼光和很大的魄力。今天开会谈的是《宣南寺庙文化通考》,在这之外呢,在我社出版的还有一套《北京会馆资料集成》,说是《北京会馆资料集成》,但在我的印象里,北京的会馆百分之七八十是在咱们宣南;另外还有一套《北京宣南历史文化地图集》,是北京大学侯仁之先生和他的学生,还有北京社科院的学者一起做的。这三套书的研究、出版,都是宣武区资助的。这些书如果现在不做,再过十年,更做不了了。所以,我感觉到了宣武区的领导眼光和魄力,在此我也表示由衷的钦佩。

  顺便多说两句题外话。我刚才提到的《北京宣南历史文化地图集》,区级行政区划的历史文化地图集,全世界这是第一本。国外的历史地图集,包括像伦敦、莫斯科的,国内的包括像北京市市一级的文化历史地图集,都有过。但区一级的,宣南这是第一个。宣南文化,尤其从历史角度来看,确实有很多其他城区比拟不了的特点,宣武区的领导和专家抓住这个特点,做出来了一系列的厚重的图书,真的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也许今后会启发、带动其他城市、城区的文化建设工作。借此机会,我也表示一个愿望:我们学苑出版社以前配合各位学者和政府部门做了一些文化抢救或者叫文化保护的工作,今后我们还很愿意继续做这方面的工作。

  谢谢各位!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 2009-08-1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薪火相传——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学术活动在京举行
下一条: ·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主人
   相关链接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
·[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
·[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郭炳亮 李雅宁]北宋山西寺庙碑刻、题记所见“郡主千秋”考论
·“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
·中国民俗学会插花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
·[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