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新的意义
在今天演讲的最后,我套用杜甫的诗“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以此来形容今天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曾经辉煌一时,但是,从公元16世纪起,由于海上航路的开通与繁荣,往日繁忙的丝绸之路渐渐沦为世界上最为闭塞的地区之一,颇有“落日照大旗”的苍凉。然而,到了今天,21世纪,由于交通工具与通讯手段的发达,比如正在建设的“欧亚大陆桥”,也由于能源的重要性,这一地区又得到了世界的关注,大国纷纷视之为战略重点。中国作为这一地区的一部分,对它的重视和了解也应逐步增加。可以说,旧时丝绸之路上的“马鸣风萧萧”又获得了新的意义。
主持人:按照主题讲坛的安排,现在开始互动交流,请现场听讲的同志提问题和张教授互动。
提问: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听到张教授的演讲,也非常荣幸有机会和您交流,我想问张教授一个问题,中国图书和中国文化走出去,从政府的角度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张信刚:去年奥运会前有一个北京大学举办的冠军论坛,我也做了发言,我正好在基辛格的后面。由于过去200到300年间,欧洲属于强势,西方的文化被东方了解很多,我们没有一个受教育的人不对西方有所知,但是很多求知欲很强的西方人对中国的文化几乎是一无所知,所以东西方之间有着文化上的严重的不对称。我觉得,如果政府组织一些力量来做文化交流的事情,可以稍微改变一下这个不对称,当然不只是书籍,还有电视、电影、广播等等。
提问:谢谢张教授的演讲,我在外交部工作,在您刚才的演讲之中更多的是强调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实际上从历史和现实来说,中亚、南亚实际上是文明文化冲突很激烈的地方,您从这个文化角度怎么判断美国学者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从现在来说,阿富汗也好,伊拉克也好,事实上存在很多的冲突,怎么来看待文化之间的冲突问题?
张信刚:亨廷顿的《文明之冲突》是1992年写的,是冷战刚结束的时候写的,先是发表在美国的外交期刊里。他所预测的不同文明之间必然会引起冲突,这件事情没有任何事实可以证明它。历史上,文明之间有冲突,但更多的是交流。特别是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比如这次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就可以看出各个国家的互相依存,你的经济和我的经济是一起的。所以,我觉得文明冲突论未必能站得住脚。
提问:非常感谢张教授的精彩演讲。这些年张先生做的工作就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可能是中华文明的部分,我想问一个题外的问题,在我们向西方介绍、传播中华文化的时候,您认为中华文明最核心的是什么?如何从精神层面理解中华文化?另外一个问题,凭您的多年的经验和体会,您认为中华文明能为世界文明做出哪些贡献?
张信刚:我想释迦牟尼也在想这个问题(笑),这个问题很大,但是一点也不奇怪,我们都愿意别人知道我们的好处。我的经历让我了解一些西方人的想法。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和”和“平衡”的概念,“和”并不只是说大家和和气气的,而是事情不要做的过度,对敌人也不要过度的凶狠,吃东西也不要过度。另外中国文化讲求整体的平衡。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文化可以向外国介绍“和”与“平衡”,让人类不要走极端,要温和一点。
第二,我觉得中国人的韧性比较大,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哲学里面,很早就有道家的一种辩证的想法,比如否极泰来、苦尽甘来、乐极生悲、居安思危,等等。有了这种思想,千千万万历代的中国人民在苦难的时候,就能够挨过去,他们能够挺住,因为他们相信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有周期性的。如果相信绝对的思想,认为坏就坏到底,很可能就坚持不下去了。所以我觉得这一点对于任何人的人生,或者对于治国都有益处。
提问:我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我注意到您的教育背景,您以前是学土木工程的,后来学生物医学工程,但是您今天演讲的主题是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是什么使您作为理工科的学者却把注意力投向了中国文化研究的方向上来?您觉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今天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张信刚:第一个问题,我对文化的兴趣来自于父母和长辈对我的影响;也来自我个人的爱好。我许多好朋友都是人文学科背景的,比如文学院的教授,我并不只跟工学院的老师、同学交往。
第二,文化对每个人的自我认知非常重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我是来自一个什么样的体系很重要,当他不知道他是谁的时候,可能就会迷失自我;当他知道他是谁,他会有动力、会有信心,这个信心和动力跟自己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绝对是有关系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9-0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