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旧五代史八韵
上承唐室下开宋,五代兴衰纪欲详。旧史原监薛居正,新书重撰吉欧阳。泰和独用滋侵佚,永乐分收究未彰。四库蒐罗今制创,群儒排纂故编偿。残缣断简研摩细,合璧联珠体裁良。遂使已湮得再显,果然绍远藉搜旁。两存例可援刘昫,专据事曾传马光。序以行之诗代序,惕怀殷鉴念尤长。乙未仲秋月上御制
再如《宋会要辑稿》,是宋代几种会要的辑佚本。宋代很重视编撰会要,前后共十余次,但多未刊行。元灭南宋后,稿本北运,成为修《宋史》各志的依据。《大典》将明初残存的《宋会要》所载史事,分隶各韵,后由清嘉庆间《全唐文》提调总纂官徐松辑出,总366卷。其中所存史料,见于《宋史》各志的不过十之一二,遂使《辑稿》成为研究宋代典章制度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其他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东观汉记》,《大元海运记》,《农桑辑要》,《水经注》,《永徽法经》,《续资治通鉴长编》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著,也都或由《大典》辑出,或经《大典》校补。《大典》在文献保存方面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了。
卷13965—13991 就收有戏文33种,卷20737—20757 又收杂剧90 种(赵万里先生所作《记永乐大典内之戏曲》一文,列有上述作品篇名,可资参阅)。
《大典》内辑录的久无传本的文学作品,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如宋代李希声、徐师川等人的诗歌以及宋元许多诗人的作品,就有不少是人所未闻的。再如南宋浙江一带民间流传的南戏,大都亡佚,流传下来的也不过《琵琶记》、《杀狗记》、《拜月记》、《荆钗记》等,而残存的《大典》中就辑出《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三种。这些作品的发现,无疑给我国文学史增添了新的内容。
2004年出版的《永乐大典方志辑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了失传已久的全部方志,凡900余种,其中宋元及其以前方志约180种,700余种明初方志,记载了宋元及明初各地行政建置沿革、地理方位、城池坊乡、学校选举、田赋户口、仓廪铺舍、矿产土贡、宫室寺观、风土民情、名胜古迹、人物遗事、诗词文章等,对研究宋元明初的历史文学、语言哲学具有重要价值。
2.国家图书馆对永乐大典的研究
国家图书馆不但收藏着二百余册《永乐大典》,而且从很早就开始了对《永乐大典》的关注和研究。
《永乐大典》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保存了很多明初以前各学科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是辑佚的渊薮。国家图书馆的缪荃孙先生、袁同礼先生、赵万里先生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永乐大典》的辑佚工作。缪荃孙先生曾辑出《曾公遗录三卷》、《十三处战功录一卷》、《明永乐顺天府志》、《明泸州志二卷》、《中兴行在杂买物杂卖场提辖官》、《中兴东宫官僚题名一卷》、《中兴三公年表一卷》等书,赵万里先生曾辑出《陈了翁年谱》、《元一统志》、《析津志辑校》、《薛仁贵征辽事略》等,这些工作使很多几乎已经失传的典籍再现学林。
2002年国际研讨会召开,激发国家图书馆对《永乐大典》更多的关注,在筹备研讨会的几个月的时间,就收到了一批研究性的文章,如《永乐大典》中的佛教文献、《永乐大典》的主题标引等等,都反映了新一代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永乐大典》研究的关注。
永乐大典新书柜
让更多的人关注、研究《永乐大典》,必须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这部书的全貌。1959年中华书局将当时已收集到的730卷《永乐大典》影印出版。使这部孤本秘籍重见天日,得到学界称誉。
袁同礼先生在80年前曾经说过:一,藏于国外之各卷亟宜择要影摄,仿今西法影印,无刊刻校勘之劳,时间经济两皆省便,虽属吉光片羽,当亦为嗜古者所同珍。二,国内公私所藏,……应怂恿公布。我国藏书家每以藏有秘本自诩,不愿公之于世,一有错失焚毁,天壤间遂不复存,其阻碍学术也何限。今宜借出影印,俾不湮没,他日次第刊行,流布海内,固艺林之快事也。国内藏书家,其有意乎。将影印出版《永乐大典》的意义表达得非常明白。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希望将现存于世的《永乐大典》全部仿真影印出版,目前已经完成163册。有出版商将中华书局影印本外的境外藏《永乐大典》出版,而近年又陆续有发现,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典现身,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资料。
《永乐大典》寄托着太多的民族情感,国家图书馆现藏的《永乐大典》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近年做了整体修复,并特别制作了《永乐大典》新书柜,让她们拥有了更好的保存条件。同时我们也期待能够了解由于历史原因散落在世界每一个地方的《永乐大典》更多成员的消息,以各种方式促成这个《永乐大典》大家庭的团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09年09月17日 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