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陈红彦:《永乐大典》六百年
  作者:陈红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7 | 点击数:18466
 

  第二、按韵编排的资料汇编与百科全书的差异。

  中国古代类书编排方法,主要有按事物分类的,有以书名或条目首字按韵目排列的。《永乐大典》则是先按字韵再分类的编排方法。

  《永乐大典》等类书与西方百科全书存在差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永乐大典》是把自古到当时所有的图书资料全面地加以搜集,将相关内容一句、一段或整篇、整部书地摘引抄录下来,甚至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说法全部汇编,供人参考,不分辨是否正确。西方百科全书则是按知识门类确定成若干卷、若干条目,然后延请权威学者撰述自己的观点或推荐研究成果,介绍正确的知识、学术观点和著作。

  其次,按照现在掌握的情况,唐以前的典籍姑且不论,在雕版印刷大量使用的宋代,出版的书籍应有万种以上,元代也有三千多种,在《永乐大典》纂修时还能收集到七八千种,而今日所知在世界范围的宋元善本也仅仅保存了3000余部。也就是说透过《永乐大典》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后来已经失传先秦至明初的秘籍史料,对于学人辑佚和校勘古籍可发挥重要作用。清代四库馆臣曾从中辑出佚书300多种,加上后来学者所辑已达600种,今后辑佚还将继续。而百科全书则具有当时学者撰述、面向大众的教科书的特性,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更新,还会不断修订再版。

  再次,从编辑目的功用来看,《大典》等古代类书,主要目的在保存整理历史文献,方便查询,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百科全书则是近代教育的产物,发挥着对全民的教育作用。

  我国古代的类书,对保存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发挥了极大作用,《永乐大典》的评价虽学界也有不同看法,但“辑佚古书的渊薮”的评价应是当之无愧,这也是西方文化所无法企及的。这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典籍,当然应该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我再简单讲一下按韵编排的方法。

  中国古代类书编排方法,主要有按事物分类的,有以书名或条目首字按韵目排列的。《大典》则是将当时古今各类图书七八千种,依《洪武正韵》韵目,“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汇编成一书。与现在的字典词典按声部排序不同,应该说按韵部编排的方式倒是符合古代中国文人诗词歌赋创作的要求。但像如此庞大的一部类书,按韵编排查阅起来并不便捷。难怪当世的学者对大典有另外一种评价,认为她大而无当。明代自大典成书后几代皇帝都置之不理,直到嘉靖皇帝才把他视为宝物,或许这是原因之一。不过在保存典籍,辑佚和校勘的作用上,《永乐大典》的作用和价值绝不可忽视。

  《大典》的收藏及流散

  先说说《大典》的正本与副本。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三千多人参加,历时四年,于永乐六年(1408年)修成的大型类书,参与编校、誊写圈点者三千余人,辑入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搜集极为宏富。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成书,全书目录六十卷,正文22877 卷,装成11095 册,总字数约在3.7亿字左右,赐名《永乐大典》。

  《大典》成书于南京,书成后未能刻板,只抄写一部,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时,命令撰修陈循将文渊阁藏书每种挑选一种,共装100柜及《大典》正本一起运至北京皇宫。《大典》到京,贮于文楼,其他100柜图书则暂存左顺门北廊。正统六年(1441年),文渊阁建成,于是将左顺门北廊的书运入阁中,《大典》则仍贮文楼。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渊阁不幸失火,《大典》所据原稿及所藏其他图书均付之一炬。自此,《大典》遂成孤本。

  《大典》由于种种原因,从成书起,便束之高阁。《野获编·补遗》记载:“(明成祖)多修马上之业,未暇寻讨,列圣亦不闻有简阅展视者。”有明一代277年,历16帝,其间除明孝宗为使自己长命百岁,曾将《大典》所辑金匮秘方书录给太医院外,只有明世宗“按韵索览,几案间每有一、二帙在焉”。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世宗怕殃及附近的文楼,严令将《大典》全部抢运了出来。为了预防不测,他还决定重录一部副本。此事搁置了几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才召选书写、绘画生员109人,正式开始抄绘。重录前,世宗与阁臣徐阶等经周密研究,制订出严格的规章制度,誊写人员早入晚出,登记领取《大典》,并完全依照《大典》原样重录,做到内容一字不差,规格版式完全相同,每天抄写三叶,不得涂改,也不允许雇人抄写。这样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本的原貌。

  重录工作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朱厚熜辞世时尚未竣工,到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才算大功告成,共费时五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09年09月17日 09:11

上一条: ·岸本美绪:“秩序问题”与明清江南社会
下一条: ·张信刚: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相关链接
·[何斯琴]日用礼仪类书与礼俗互动·[程梦稷]拟效、挪用与回应:从近世日用类书看“山海经图”在江户日本的流衍
·[刘捷]从晚明图书的出版看《山海经》的接受与传播·[何斯琴]文本与生活:宋元明日用类书的婚礼知识辑录
·【讲座预告】“中国古代典籍与神话研究”系列讲座·[向志柱]古代通俗类书与《胡氏粹编》
·廿六年来《永乐大典》再有重大发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