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培训班
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
首发式在京举办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和普查工作,2005年5月18日至20日,受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举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培训班。培训受到全国各地的广泛重视,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厅局分管保护工作的部门负责人、各艺术研究机构和各群众艺术馆的负责同志与专家以及国家“保护工程”试点项目承担单位的专家学者共100余人参加了培训学习。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王文章,文化部社图司司长张旭、巡视员周小璞、副司长屈盛瑞,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茜、张庆善,以及专家代表刘魁立、乌丙安、刘锡诚、宋兆麟等出席了培训班的开班和结业仪式。
此次培训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授课,采取课堂讲授、现场答疑、课外参观等多种形式,达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培训期间,王文章、周小璞、屈盛瑞等领导,以及刘魁立、乌丙安、刘锡诚、宋兆麟、田青等专家学者,分别就学习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正确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情况及经验、编写申报文本及音像资料的参考实例,以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工作思路、指导原则、成果体现、分类标准、方式方法等问题进行了介绍和解析。参训人员结合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及开展普查工作将会遇到的情况和问题,与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了交流和热烈讨论。
5月20日,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首发式暨培训班结业式上,刘茜副院长介绍了《普查工作手册》的编撰情况。她指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应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强烈要求,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在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配合与帮助下,历时一年完成了《普查工作手册》编写工作。该书是一部较为全面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工具书,对21世纪的普查工作提出了比较全面、科学、具体的规定与办法,充分体现了各学科广大专家学者的共同智慧。书中第一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五项分类的基础上,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分为16大类。还第一次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制定了较为标准规范的分类代码,并根据各门类的不同特点,分别介绍了各自具体的调查方法、制定了细致的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乌丙安教授代表专家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普查工作手册》编撰出版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该书在指导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保护工程”实施等方面,比起以往有了较大的突破,是迄今为止第一部比较全面、准确、标准和规范的普查工作指南性工具书。
张旭司长在培训班结业式讲话中表示,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培训班,推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的一项具体举措。他希望各省、区、市文化厅局也要组织本地的培训班,把开展普查和申报代表作的有关工作要求逐级传达下去,尽快让第一线工作队伍熟悉。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5-5-28 08:28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