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往往具有一种转换性特征,借用生物遗传学的术语来说,区域文化具有"转基因"的功能。弗莱指出:"文明社会的生命常常等同于有机物的循环过程:生长,成熟,衰落,死亡,以及另一个体形式的再生。"在他看来,文化是"可以转换的",是"从一种结构到另一种结构"的"转换运动"。2 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区域文化与商业文化、商业精神的关系,则可以看到特定的区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特定的商业文化和商业精神是怎样转化而得到发展和发育的,与会专家、学者就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区域文化与商业文化、商业精神的发展与发育
江西社科院课题组就浙赣文化进行了比较,着重从文化视角,在比较浙赣文化的异同的基础上,审视了浙赣文化深层次差异,分别从亲商与亲农的差异、重利与重名的差异、务实与务虚的差异、入市与入仕的差异、求新与求稳的差异等方面的比较,提出了扬优弃劣,兼收并蓄,融合创新的主张,强调江西应把培育创业文化和新的商业文化精神,置于解放思想之先、置于万事之先,以开放的文化之力凝聚发展的强劲动力,从而实现江西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黄宛峰(杭州师范学院)则以吴越和中州士人为重点,着重考察了不同区域的士人的文化特点,并从这一特定的视角考察了明清时期吴越一带文艺作品的商品化带来的士风变化。张朝晖、刘志英(浙江财经学院)从鲁、苏、浙、沪人文传统与质的差异比较当中,发现了各区域之间人文传统的差异性及其对现代商业文化的影响,并特别指出在现代商业社会当中,"海派文化"逐渐"形成了对理性规则的恪守和对合理的个人主义的尊重"的特点,认为这将有利于现代商业文化和商业精神的健康发展。赵金岗(浙江华业物流有限公司)通过"浙商文化"与"徽商文化"的比较,探讨了浙商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指出"浙商在创立品牌文化、营造团队文化和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创业创新精神,对繁荣发展区域经济,丰富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仲富兰(华东师范大学)则以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为题,探讨了区域文化与现代商业社会的关系,认为该区域农村人口在流动与变动中,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熏陶和洗礼,并在乡村社会开风气之先,使得传统"重农抑商"风气式微,重商思潮漫卷乡村社会,人际交往中的"利益观"逐渐取代以血缘与地缘为纽带的宗法意识,并推动了现代商业文化的发展和商业精神的发育。
(二)不同区域文化与不同商人群体的比较及现代启示
由于区域文化具有强劲的继承性和传播性,它往往能够在特定的时代使人的内在禀赋得以充分的显现,发挥出特殊的作用,从而在商业社会里,形成了不同的商人群体。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比较不同的商人群体,对推动现代商业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杨轶清(浙江工商大学)以文化是因还是果为题,从浙商演变当中探讨了商帮文化特质,指出无论晋商、徽商,其本质都是官商;而浙商是"民商",这是浙商后发优势所在。因为"官商"是封建时代的产物,那了现代的市场经济时代;其经济界的主角也必然要由"民商"来扮演。而"晋商"虽然形成了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两大劲旅,但最终并未出现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趋势,"徽商"由于"官本位"的思想没有致力于产业投资,相反,浙商则以专业分工的高度细化和集中化为特征产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乐承耀(宁波市委党校)通过甬商与晋商的比较,探讨了二者的相同与相异点,认为甬商由海商转化为内商,而晋商由边商转化为内商,各自的发展路径不同,也导致了各自不同的发展结局。廖仁炳(浙江工商大学)以温州与陕西关中地区为样本,探讨了两个区域的文化结构差异及其对建立文化与商业行为、管理变量之间的关系。蔡志新(湖州师范学院)着重比较了"浔商"(湖州南浔商人)与"徽商"的异同,发现"诚信经营、以质取胜,实行多元化投资,营造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重视市场营销等经营方略,以及相似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区域文化背景等因素是两者兴盛的共同原因,而社会历史环境、乡土经济结构、商品、市场、涉足行业、和君主专制政府的关系、商帮组织等因素的差异则是两者兴盛的不同原因。"程必定则是从徽州文化与徽商兴衰当中,揭示其历史的启迪,认为徽商衰落的原因虽然众多,但与徽州文化的局限性则是有着密切关系。方志远通过对江西文化与江西商人的比较,也得出相近的结论。
总而言之,通过对区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认真的探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区域文化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化过程当中,由于中心文化的整体失落,原先组合在中心文化整体中的不同区域文化,反而获得了空间能量的释放,从边缘走到了中心,成为最为活跃文化因子之一,成为特定时期失去中心文化关怀的人的精神藉慰、文化依托和创造的动力之一,同时它又以保留整体文化元素的角色,为中心文化的整合、复兴,提供"创造性转化"的文化质料和动力。因此,在近现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从不同区域文化走出来的现代中国人,就能够以一种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谱写了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注释:
1 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85~286
2 参见: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术中华 2007-02-08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