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陶立璠:《民俗学》
  作者:CFN 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4 | 点击数:19424
 


·书摘·

        序言

  我国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一段行程上,尽管中间经历了一些曲折或一时的后退,但它植根于民间,它的生命力一直是旺盛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俗学作为民间传承的一部分,跟民间文艺同样地繁荣滋长。有些地方成立了民俗学学术团体,特别是1983年全国性的中国民俗学会在北京成立,许多地区民俗学会和民俗社团相继建立,民俗的调查研究风起云涌,民俗学书刊不断地出版,不少大专院校和讲习班已开设民俗学课程和讲座,培养出大批中青年民俗学调查研究者。在新形势下,喜看人才辈出。民俗学同其他学科一样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程行进。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每个民族传承下来的习俗,而传承习俗与民族学、民间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俗学是多学科性质的,因而我们的研究不能局限于狭隘的范围内。
  在我国民俗学研究上,除了文献记录的资料外,民间实际生活中的口头传承,应为研究的第一位资料,这是由我国各民族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56个民族有80多种语言,而有传统通用文字的却很少,因而许多风俗习惯除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传承习俗大多是靠口头传承的。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广,一般地说是大分散小聚居。如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四川、广西、海南等7个省区。而跨国界的民族也较多,从西北的新疆到东北与苏联接壤,西南与缅甸、老挝等,也就是与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相接。我国的5个民族自治区和29个自治州,也不是单一民族的自治区域,而是民族杂居区。越是杂居地区,他们的风俗就越是互相影响。我们了解民族的这些特点,研究各民族的风俗就有了个底……

  第二节 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上一节主要讲了民俗学方法论,也就是一般现代科学中称为“方法论”的问题。懂得“方法论”,就懂得了用什么样的思想来组织民俗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也可以预见运用某种方法所得的结果。
  以往讲到方法论时,主要强调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一切社会科学的总体指导思想,也是总体方法论,它对民俗学研究也是完全适用的。另外,作为民俗学学科本身,还有它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而且这些基本方法,构成民俗学研究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掌握了民俗学的总体方法论,对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好理解了。

  一、田野作业法
  民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和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一样,在研究方法上,都强调实地考察,亲自积累研究资料,而且这种资料越多越好。民俗学者应把民俗资料的调查和搜集,作为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学中,把这种深人实地考察,直接采集民俗资料的方法,叫“田野作业法”或“直接观察法”。
  田野作业法,顾名思义是提倡和鼓励民俗学工作者走出书斋,深入民间,向社会,具体来说是向所研究的对象——民俗事象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田野作业法的采用,是由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民俗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民俗学研究是以现在仍在民间传承的民俗事象为出发点的。文献中保存的民俗资料,是过去的人们调查、搜集和记载的。它们所反映的是历史的民俗事象,是第二手的历史民俗资料。现代人搜集的民俗资料,只要不是研究者本人的调查所得,也是第二手的资料。根据历史的文献资料和他人调查的资料也可以进行民俗学的研究。因为任何一个研究者不可能对所有民族、所有地区的民俗事象都作调查。借用他人的科学调查资料,是允许的。但一位优秀的研究者,又不能满足于这些资料,他还必须对一些民俗事象作专题调查,因为专题调查不仅可以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更重要的是增加研究者对某一民族民俗生活的感性知识。这种感性知识,对分析、综合别人和自己调查所得的资料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民俗是一种活着的文化现象,任何文字记叙,甚至现代化的声像设备也不能尽其完美,何况有些属于民族心理和许多民族特点的东西,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得到。
  田野作业法,是民俗学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它既可获得忠实可靠的资料,又可以修正补充前人调查资料的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民族学工作者,结合中国民族问题的调查,运用田野作业的方法,在获得大量的民族学资料的同时,也对诸多民俗事象作了调查,积累了丰富的民俗资料。但由于过去受“左”的思想干扰,民俗学被作为资产阶级学科受到批判,所以专门的有关民俗学的调查并没在许多地区普遍展开。为了适应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并为中国民俗学研究打下厚实的资料基础,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民俗学工作者,对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俗开展普查。这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同时,也是培养民俗学工作队伍和理论队伍的极其重要的措施。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编纂大型文艺集成,中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组织全国的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工作者,对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进行了全国性的普查,获得前所未有的大量的民俗和民间文学资料,汇集编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民间歌谣集成》、《民间谚语集成》。这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历时近20年,动员了将近200万人次参加普查,它的成果是90多卷(每卷120万字)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目前国家又启动了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对民俗文化进行普查,同时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民间文化遗产名录,意义非常深远。民俗学的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研究的生命线,应该相信,在民俗普查的基础上,中国民俗学研究必将产生新的研究成果。

  二、历史研究法
  民俗学既是一门现在之学,也是一门“历史之学”。民俗学对任何一种民俗事象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它的历史过程的考察。所谓历史研究法,就是要追溯民俗事象的纵的历史联系。
  历史研究法,是许多学者早就采用了的。在民族学研究中,学者们经常采用历史文化残余(survivals)分析方法。所谓历史文化残余,是指现代各民族中还以某种变形的形式保留的许多历史文化现象。可以通过这些现象的分析研究,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19世纪的许多学派,如神话学派、仪式学派和进化人类学派等,曾用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和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民俗现象,而且大都是把民俗作为文化“遗留物”来对待。19世纪晚期芬兰历史地理学派及其方法形成,这时民俗学(主要是民间文学)才有了自己的一套科学的方法。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
下一条: ·钟敬文 主编:《民间文学概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