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文化七夕:传统女儿节失落的背后
  作者:记者 刘巍巍 蔡玉高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26 | 点击数:5355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也是过去女孩们最为重视的“乞巧节”“女儿节”。然而,经历数千年悲欢离合的七夕女儿节近年来却以“中国情人节”的面目重新包装登场,在上演一场场商业“暗战”的同时,留给传统文化意味深长的思考……

 

  一场传统节日的商业变奏曲

  最近几天,某知名奢侈品牌的柜台销售员陈雯常常累得腰酸背痛,“饭都顾不上吃,还是忙不过来,因为七夕到了,来买‘情人节’礼物的人多起来了”。记者在南京德基广场等多家购物中心看到,前来选购珠宝、配饰等礼品的情侣们络绎不绝。“除了送点儿礼物之外,实在不知道这‘中国情人节’该咋过”,正在手表柜台前徘徊的张博无奈地对记者说。

  与张先生这样不知所措的消费者相比,商家们显然是有备而来。记者了解到,南京金鹰购物中心“中国式的爱分享”七夕促销活动早已拉开序幕,囊括服装、鞋帽、首饰等多家品牌。新街口百货商店、中央商场等大型购物中心也打出了“七夕惠”、“情定七夕,爱随心动”等各具特色的促销口号。

  除了百货商店外,其它能与“七夕”产生联系的商家也不甘落后地搭上了这趟“开往春天的地铁”。鲜花店、手工巧克力店早已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快递公司甚至临时加增了人手。“按照往年惯例,七夕当天快递鲜花和小礼品的人特别多,所以我们公司这次提前安排,增加了人手”,快递员何权对记者说。

  此外,七夕的商业热潮也从零售业蔓延到餐饮、服务业。“七夕情人套餐”、“鹊桥交友活动”、“浪漫观影之旅”、“情人节温馨套房”……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各大饭店、影院、宾馆和婚庆公司上演,昔日的“女儿节”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奏出了一曲令人啼笑皆非的商业变奏曲。

 

  一个不该泯灭的文化记忆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古代七夕望月时常常吟诵的诗句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记得,在“中国情人节”浓墨重彩的商业渲染下,与乞巧诗歌一样被遗忘的,还有传统女儿节,这个几千年来姑娘们最隆重的节日正在今人的视野中渐行渐远。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的风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因为七夕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活动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加之“七”与“妻”同音,故而人们又称这天为“少女节”、“女儿节”。

  古代的女孩们在七月初七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然而,古代女孩们不会想到的是,他们曾经神圣的纪念日会在几千年后的今后幻化成一串赤裸裸的商业符号,在物质光芒的照耀下褪却了它原有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实我们还是蛮怀念古代的女儿节的,希望能够经历一些有文化和有信仰的东西,而不是单纯地找个‘情人节’的借口搓一顿或收一份礼物。”在电信公司工作的韩丽向往重温古时的女儿节。

  在媒体工作的刘薇还隐约记得童年时七夕的情景,七月七的清晨起来祖母会准备好一盆清水帮家里的女孩子们洗头发,到了夜晚还要在桌上摆上各种水果、剪纸和针线,以此祈求家里的女孩们心灵手巧。“可惜这样的过节传统在祖母去世后就再也没有过了”。

 

  传统女儿节如何传承?

  2009的七夕依然在商场中红火地继续,只是传统女儿节的境遇已然今非昔比。时代变迁纵然应该带来令人惊喜的日新月异,但一些关于民族的文化印记却远不应该在一代代人的生活传承中被无情地忘记。

  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表示,七夕节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它的背后不但有着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更体现了我国妇女对心灵手巧和美好爱情的追求。但令人遗憾的是,七夕节传承到现在却只剩下了“爱情”,而商家则从逐利角度出发,将其与西方情人节相对,按照如此的方式传承,七夕的文化内涵只能是越来越窄,直至完全异化。

  “文化说到底就是要‘存异’,”陈竟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都是活着的文化,它们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表明着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因而,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对待七夕节时,千万不要将其与西方情人节简单类比,而事实上,它的内涵也远不止爱情。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梳理了一批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七夕节也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让其被今人接受,并传承下去,”陈竟表示,在我们的课本中,牛郎织女的传说要继续讲,女子对心灵手巧的追求也该大力弘扬。当然,现代女孩的“乞巧”并不是要去做针线活,而是可以表现为对艺术和文化知识的追求。

  与许多传统节日不同的是,七夕节似乎缺少一个具体“符号”,如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这也是其难以传承的因素。对此,陈竟建议,传统文化研究者可以结合时代特色,为七夕节寻找一个积极向上、容易传承的“符号”。(新华社记者 刘巍巍 蔡玉高)

 

 

  文章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 2009年08月26日 07:55:5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如何评价学术评价
下一条: ·[苏文洋]下一个申报“非遗”的节日是中秋,还是春节?
   相关链接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
·[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赵欢]歌、舞和手工制作
·[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储冬爱]乞巧节的符号学阐释与文化创意
·[宋红娟]歌谣与情感 ———从情感人类学看西和的乞巧歌·[韩雷 刘宪]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刘晓春]乞巧拜仙 金针度人:宋以来广州地区的“七娘会”·[朱双燕]2016年武义七夕节接仙女仪式的田野调查报告
·中国(鲁山)七夕节:让七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王娟]化生·乞巧·相连爱——七夕节史话
·[萧放]七夕节俗传统的传承与创新·[侯仰军]七夕节为什么还要乞巧?
·刘宗迪:《七夕》(三联“节日中国”丛书)·[张丽]规范与狂欢:七夕乞巧及其女性合法化诉求表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