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云南秀丽的乡村和多彩民族文化深深吸引国内外学者
——国际人类学民族学大会学术考察侧记
  作者:记者 罗霞 陈云芬 李沙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1 | 点击数:8391
 



 

      连日来,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组织开展的学术考察活动
在昆明市石林县大糯黑村、弥勒县可邑村、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等地展开。[本报记者 孙晓云 杨峥 摄]

 

      走进云南村寨参加田野学术考察,是云南省承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第十六届大会最吸引学者专家的一项活动。连日来,报名前往弥勒县可邑村、石林县糯黑村、通海县纳古镇、红塔区大营街的国内外学者因车辆爆满,不得不提前预订考察日期。耳闻目睹村民的生活、村寨的变迁,许多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保护的成效,对各民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事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获得了许多启示。

      精彩 展示彝乡今日风貌

      7月29日一大早,弥勒县可邑村的陈映辉就与村老年协会的几十位老人早早来到村口的路旁,一遍遍地练习着“阿细跳月”舞步。其实,弹跳了一辈子的老人们伴着三弦和月琴,一招一式都早已是闻声而舞、娴熟化一了。然而,为了迎接前来可邑村学术考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老人们不仅在弹唱中新加入了更热情的歌词,而且要求边歌边舞的老人脸上的笑容“更好一些”。已有74岁的陈映辉老人虽是银发飘飘,牙齿也有些脱落,但脸上的笑容仍灿若菊花。他们老两口守着1.2亩山地,靠种植、养殖业年均纯收入已有3000多元,吃穿不发愁。陈映辉说,他的彝族名字叫“巴士鲁若”,意思是能活过八十岁,这是老辈人对自己长寿的祝愿。面对幸福快乐的生活,他自信能够实现这一愿望。

      作为石林县大糯黑村撒尼刺绣学术考察点之一,撒尼妇女张琼芬第一天接待宾客就喜出望外。国内外学者对她家陈列展示的各类撒尼刺绣品欣赏有加、爱不释手,一天就销售出价值上千元的产品。走进她家的小院落,手绣、机绣的手机袋、桌布、挎包到服装、壁挂等撒尼刺绣工艺品琳琅满目。从10岁起就学会“挑花绣朵”的张琼芬,今年才开始的撒尼刺绣品制作销售项目,不仅让她多了一条致富路,而且也让本民族工艺品远销四方,一年就可增收万把块钱。发自内心的喜悦,让她脸上时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从上世纪70年代初就走出村寨到西山镇当教师的昂学林自退休返乡后,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在他家200多平方米的小院落里,两棵梨树果实累累,由政府资助1000元钱建起的小水窖,早已解决了家乡地处岩溶地区缺水的困难。家里的10多亩田地,每年的收入可达7000元。作为村上民族传统织麻户,昂学林的老伴每年织麻布销售也能收入6000多元。习惯看电视、看新闻的昂学林说,30多年前,村里的年均收入仅有三四百元,村民生活的变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尤其是对阿细人传统织布、刺绣、大三弦这些民族技艺的保护,不仅让阿细人的后代了解到民族的发展历程,也让更多村民在保护文化中成为受益者。

      震撼 民族文化名不虚传

      位于滇池之滨的云南民族博物馆连日来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馆内珍藏的民族文物,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技艺精湛的民族工艺品等,让参加学术考察的各国与会学者连声称奇,流连忘返。1995年建成开馆的云南民族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类博物馆和亚洲知名的博物馆。馆内珍藏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民族文物4万余套(件),其中民族服饰类文物为中国门类最齐全。为承担好学术考察的重任,博物馆除《民间美术》、《民族乐器》、《传统生产生活技术》、《民族民间面具》等基本陈列外,特意增设了《云南民族古籍文字展》、《云南少数民族60年工作成就展》,并设有专业的讲解员和志愿者。尽管已70多岁高龄,来自法国的人类学学者单泰陆(中文名字)教授却兴致勃勃地参观完了所有展览。“收获很大,非常特别,尤其是民族服饰、民族乐器做得非常好,这是历史的、真实的。”专门研究蒙古族的单教授用流畅的中文连声称好。来自湖北三峡大学的刘冰清教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彝族、苗族从纺线到织布这一流程特别感兴趣,“很生动,一目了然,是历史凝固下来的印记。”刘教授说。

      糯黑彝族文化博物馆通过实物和图片,向学者们展示了大糯黑村的生产生活用具、宗教信仰、民居建筑和民间手工艺等历史遗存。该村是云南省迄今彝族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村落之一,在这个彝族支系之一撒尼人占全村人口99%以上的村寨里,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服饰、宗教信仰、民族习俗和节日,以及摔跤和斗牛等传统的体育项目基本保存完好。近几年,大糯黑村先后完成了寨门、文化广场、民族文化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同时,石林县民族宗教局为了更好地传承彝族文化,专门在县电视台开播了《跟我学彝文》节目,邀请当地的毕摩等彝族文化的前辈,对彝文文字、民俗、古籍进行介绍。县民宗局还与省民委合作设计了电脑彝文软件输入法,满足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学者们在深入糯黑村农户近距离家访时,独具魅力的撒尼刺绣、古朴神秘的毕摩文化、美轮美奂的大三弦制作工艺、栩栩如生的狮子头制作等,不仅令他们赞不绝口,也获取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信息。来自内蒙古的学者富光梅在观看糯黑村撒尼文艺演出时,情不自禁地用蒙语献上了一曲《陪你去看草原》,来自印度的学者深受感染,也高兴地登台献歌一曲。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 2009年07月31日 09:08:10

上一条: ·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世界大会四大展览精彩纷呈
下一条: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学术考察
   相关链接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
·[姜容]绣映湘魂: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湖南湘绣的保护与传承·[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