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泉州八月六日电 题:急待保护的泉州土楼
中新社记者 林永传
随着新一轮中国文物普查的深入开展,闽南泉州一批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土楼进入人们的视线。文物专家六日在此间呼吁,这些具有浓厚闽南文化特色的土楼正遭受侵袭破坏,急待保护。
据了解,目前泉州有大小土楼近二百座,主要分布在安溪、永春、德化等内地县份,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其中大部分是方形土楼,具有独特的闽南建筑风格。泉州市考古工作人员近日也发现了一座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建筑风格独特的圆形土楼——辉斗楼。
辉斗楼位于安溪县宝都村,与漳州华安县相距只有十几公里,但其风格却不同于华安的客家土楼。据土楼第九代后裔杨国煌介绍,这座土楼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一共有两层半;厨房建在两侧,共两个;楼内没水井,楼后有一条水沟,水渠通过暗沟流进水沟,就可以随意取水。
另一座建于明朝洪武五年的土楼聚斯楼,又名赤石土楼,是目前福建省发现的最早、保存也最为完好的土楼。该土楼现存夯土墙为明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年)建造的,建筑工艺朴素,从石头建筑上看,没有用铁器捶凿过的痕迹,都是用自然山石砌筑。从木料上看,木料与木料之间的结合,角与梁等都用竹钉、科藤来联结,充分体现了闽南古建筑的风格,内木构架虽经多次维修,还保留有清中期的风格。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泉州土楼的建筑工艺比较特殊,主要是方形结构,典型的闽南风格,内部多为传统的合院式结构,防御性强。此外,土楼的木雕、石雕、砖雕体现出相当高的水平,承载着闽南人对建筑审美、房屋居住的一种理解,是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和创造性的杰作。
他说,如果把这种古建筑好好保护下来,其建筑技艺、文化遗产就有实物载体,对于研究闽南文化生态也有很好的帮助。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泉州的土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被破坏得很严重,有的被火烧掉,有的倒塌了。陈建中说,如果再不对现存土楼进行好好保护,这笔珍贵的历史遗产恐怕会消失。
陈建中认为,泉州许多土楼的原居民后来都移民到台湾、东南亚等地,其后裔遍布台湾、东南亚地区。因此,土楼的保护既有利于对明清建筑、土楼文化及群居生活的研究,也用利于联系海峡两岸和海外的乡谊。(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06日 23:32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