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汉藏文化交流,比我们想象的要密切得多
  作者:谢继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31 | 点击数:8122
 

 

  本期嘉宾:谢继胜,首都师范大学藏传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藏学硕士,艺术史学博士。近10年来,一直参与“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项目。

居庸关过街塔拱券浮雕五方佛

江苏镇江韶关元代过街塔

甘肃肃南马蹄寺噶当塔

杭州飞来峰佛顶尊胜造像

“于阗毗沙门天王”像与吐蕃武士比较

“于阗毗沙门天王”像与吐蕃武士比较

  从风马说起

  在藏族聚居区,随处都能见到一串串以经咒图像木版印于布、麻纱、丝绸和土纸上的各色小旗,它们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这种小旗,藏语为“隆达”,也称“祭马”、“经幡”、“祈愿幡”,不过,人们更习惯称它为风马旗,因为“隆”在藏语中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

  一些早期汉文史料文献中提到,吐蕃时期,西藏是用马匹作为祭祀用品。后来人们慢慢用绘画的马来代替实物的马。宋代的《东京梦华录》提到,藏族的风马和汉族的纸马是一样的。风马图是藏族聚居地区非常重要的图案,马象征开始、象征永生。讲这个图案的目的是通过它可以看到西藏早期信仰的发展变化,看到早期汉藏之间内在的联系。从事藏学研究这么多年,我最深的感受是汉藏之间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联系,或者讲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联系,比我们想象的要密切得多。

  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大昭寺的释迦摩尼佛。这尊佛像是当年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原供奉于小昭寺,后移到了大昭寺,被视为西藏最灵验的一尊佛像。现在整个藏族聚居区,不管是康巴、安多或者其他地方,到拉萨去朝佛,都要去大昭寺,要去释迦摩尼佛像前去还愿。大昭寺佛像逐渐被尊崇化的过程,跟汉藏之间交往的加深、政治文化交流的加深有直接的关系。

  在中古时期,宫廷画师也是官员,就把汉藏之间交往的历史,用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下来。这些线索,对于我们了解这一时期西藏的历史,大有裨益。有人曾质疑唐朝最著名的画作之一《步辇图》的真伪。理由是吐蕃赞普穿的服饰,与《步辇图》上禄东赞的不太一样。我也曾有过怀疑。后来,我发现中亚地区很多佛像(供养人),以及我在藏族聚居区西部或拉达克地区,一些藏传佛教寺院壁画上看到的吐蕃人的穿戴,与《步辇图》很相似;《步辇图》里所绘的唐初仕女,跟公元658年,西安郭杜镇执失奉节墓壁画上的红衣仕女也是一样的。所以说《步辇图》的真伪不容怀疑。

  西藏艺术史的研究,在近10到15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因为全国文物工作部门在各地发现了一大批早期石刻、造像。这些早期的摩崖石刻、造像改变了西藏艺术史研究的面貌,使我们对西藏早期艺术有所了解。人们还在青海玉树等地发现了很多早期石刻,有些带有东印度的风格,里面最流行的就是大日如来和八大菩萨的图像。新发现的这些石刻和造像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都有题款。题款中提到,当时的匠人有藏、汉及后来的西夏人,可以看做是早期汉藏艺术交流的一种例证。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7-3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亲历者忆马王堆发掘
下一条: ·点燃火把 传递欢乐:2009凉山彝族火把节见闻
   相关链接
·[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查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视野下新疆《江格尔》史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建构
·[林海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动物使用”的伦理困境·[王丹]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仙妻”形象研究
·[钱寅]时间`空间`命运·[海力波]金液与苏摩:唐代志怪中的印伊文明元素
·[杨杰宏]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刘晓峰]东亚视域下的琉球石敢当文化
·[张明明]“海丝之路”背景下的中琉妈祖信仰书写及其文化交流意义·走进“一带一路”非遗传承文化交流论坛举办
·吴新峰:《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张利]论川茶在汉藏贸易交流的历史作用
·[李言统]汉藏文化互动下宝卷向嘛呢经的文本转变·[毛巧晖]文化交流与民族特性的凝铸:基于京族口头叙事的考察
·“苗族蜡染”讲座在马耳他举办·专题║ 《西北民族研究》:“一带一路”与文化交流
·[谢中元]“一带一路”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论·维吾尔民歌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王婷婷]汉藏兄弟型民间故事的比较·[王天军]丝绸之路鹰猎习俗及其文化交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