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就像一条千年流淌的‘母亲河’,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传递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我们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生生不息地融化到我们民众血液中,深深植根于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浙江省政协主席周国富日前在省民俗文化促进会成立大会上如是说。
的确,实现民俗文化的当代传承,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能否世代传承、能否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崛起的千秋大事。
浙江民俗文化促进会成立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渗透在人民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已引起各行各业的关注,并逐渐成为热门显学。于是,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应运而生。
新成立的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由省政协主席周国富为名誉会长,省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童芍素为会长。该促进会旨在促进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实现群众的文化权益,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来信祝贺。贺信说,浙江人杰地灵,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形态独特多样。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挖掘优秀民俗文化资源,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保护,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希望,促进会要为促进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平安浙江建设作出贡献。
据童芍素介绍,促进会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整理、研究浙江省民俗文化事项,重点是当代活态存在的民俗文化活动;组织学术活动,促进学术繁荣,致力于促进具有浙江区域特征的民俗学学科建设;促进民俗文化传承实践的业务指导,以及对民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服务;联系省内民俗文化界各方面力量和社会各界人士,结集民俗文化理论人才和传承实践人才;推进全省民俗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举办多种类型的民俗文化展示活动,促进对外学术交流与民俗活动的交流。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说,作为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的业务主管单位,省文化厅将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并会同促进会为民俗文化的研究、发掘、保护、传承和发展作出努力。
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
浙江论坛举办
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成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发起“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浙江论坛(嘉兴)”。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介绍,由浙江省文化厅、嘉兴市人民政府、中国民俗学会主办的本次论坛,得到了省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和响应,报名论文226篇,从中选出了参会论文56篇。
刘魁立说,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目标催生了民俗文化的复兴。本次论坛,有利于繁荣全国民俗研究,加强民俗学界的学术交流,促进民俗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发展。
论坛首日,刘魁立作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生活之树上的鲜艳花朵》的演讲,清华大学刘晓峰作了题为《端午节俗的内在逻辑结构》发言,浙江师大陈华文教授讨论了《论传统节日文化的多样性与弘扬对策》,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柯杨谈到《传统民俗节日与国际文化交流》,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涛解读了《节日纪念物与传统节日现代性的建构》。此后,童芍素作了《基于浙江的实践和思考: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的当代民俗传承与文化价值弘扬》发言。她认为,传统节假日列入法定假日,是关乎每个中国人生活的极普遍的民生问题,也是关乎民俗文化当代传承、中华文化弘扬的长远问题。
来自国内外民俗工作者、全国30多所高校与社科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就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等展开了研讨。
嘉兴民俗文化节与江南文化节闪亮登场
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论坛在嘉兴举办的同时, 2009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第七节江南文化节闪亮登场。金鼓迎福、彩龙祝福、香囊纳福、辟邪祈福、灯彩祥福、五福家门等活动陆续亮相,把街区装点成缤纷的祝福海洋。
在嘉禾端午民俗体验馆里,记者随着蜂拥而入的市民一起体验了挥桨击鼓划龙舟、沐兰净手、以砖测午、挂香囊、踏瘟神、裹粽子等有趣的活动。嘉兴市委书记陈德荣说:“地处吴根越角、马家浜文化发祥地的嘉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中的端午习俗更是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嘉兴的端午习俗节庆活动早在南宋时期就已形成,至明清时达到鼎盛。时至今日,端午节已经成为嘉兴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民俗节日之一。”
记者看到,在嘉兴市月河历史街区的民俗表演大巡游,幡队、虎娃队、威风锣鼓队、蚕花娘娘队等民间表演方队边巡演边亮“绝活”,这流动的风景线吸引了无数市民的眼球。在南湖鸣锣开赛的嘉兴全国龙舟赛、第三届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更让人目不暇接。来自全国的35支龙舟队上演了“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的精彩画面。
此外,“我们的节日:端午”教育实践活动、端午民俗作品创作大赛、端午民俗文化节摄影大赛、端午诗歌朗诵会、“端午宝宝”选秀活动、“过端午、到嘉兴”旅游活动、社区裹粽大赛、社区香囊制作比赛、南湖踏白船比赛、民俗歌会、端午农民画创作展示、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开工典礼等活动,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和当地群众参与。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09-06-10 11:17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