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讲座]仲富兰:上海的开埠地文化及其民俗流变
  作者:仲富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5 | 点击数:11920
 

  三、开埠地文化品格的民俗传承

  而今的上海依然以发达的商业文化闻名,这与当年各地商帮以及商会在上海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五方杂处的人口共聚上海,靠的就是“合作共享”,共同培植大上海“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

  随着2010年世博会的日益临近,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正在以世博精神进一步养育城市精神。为此,上海开埠地文化应有一种适应时代的创造性转换,这就是重视和梳理开埠地文化的民俗传承,保留其适应时代发展的精神内核,剔除或者扬弃旧社会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陈规陋俗,凸显大上海的文化气魄,不断刷新上海的市民文化观念和文化行为,在新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大都市中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让上海人在这种民俗传承中与开埠地文化一起成长。

  1、合作共享,培植包容气度

  上海之所以能够在开埠后由一个普通的地区商埠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远东金融中心,其优越的地理条件、特殊的政治格局以及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当然是主要原因。但是还应该看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外来移民,他们是这座城市最大的资源,他们的不断交融形成了今天饶有特色和颇具影响的海派文化。

  历史上,大批外地移民进入上海,促进了上海工商业的发展和成熟。各地商帮齐聚上海,各显其能,其间有合作有竞争,在面对不同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变化时,他们用自己的力量维系着上海商业社会的稳定。而今上海依然以发达的商业文化而闻名,这与当年各地商帮以及商会在上海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五方杂处的人口共聚上海,靠的就是“合作共享”,共同培植大上海“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

  2、大胆创新,凸显新锐力量

  上海文化发展的未来之路在哪里?当年开埠地民众就是在制度习俗方面的创新产物,少受拘束,激浊扬清,造就了上海的辉煌。今天我们继承开埠地的文化传统,更应将这种创新精神发扬光大。随着上海开发开放力度的不断深化,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上海,它们在繁荣发展上海经济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上海中心文化。我们说“凸显新锐力量”,这个“新锐力量”从纵向上说,就是要培养更年轻的“新锐力量”;从横向上说,就是指在上海要加大文化和文化产业创新的力度。

  当今的全球化进程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打造城市竞争力的客观要求,而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正在于城市文化的创新能力。上海在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上应表现出一种对“创新、新锐、务实、精致”力量的张扬,这将为上海的明天书写新篇章,增添新动力。

  3、民俗传承,互动产生活力

  上海开埠地文化是上海城市民俗的重要资源。它具有双重价值:一是存在价值,包括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这一核心的、主要的价值,决定了“保护第一”的原则。二是经济价值,它是存在价值派生的。因为存在价值越大,潜在的经济价值也越大,其转化为直接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保护是前提,只有保护好才能合理利用,才有可能继承和发展。因此,对于上海开埠地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有一个科学的、长远的规划。文化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提升传统文化的质量,并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更高一级文明。现代西方“保守主义”的先驱、英国著名学者布尔克在他的名著《法国革命的反思录》中说:“一个国家若没有改变的能力,也就不会有保守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它将不免冒着一种危险:即失去其体制中它所最想保存的部分。”上海开埠地的文化资源也是如此,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并将逐步失去功能。

  在迎世博的过程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正感召着我们。开发上海开埠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全面整合文化遗产,进一步拓展文化多元与文化融合的渠道,建成与现代化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积极开拓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形成新的支柱文化产业,优化文化发展格局,改善文化生态环境,使上海真正出现人才荟萃、精品迭出、和谐有序、走势强健的文化发展新局面。

  点评

  博采众长:上海文化最重要的特点

  熊月之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是近代上海最重要的城市特质。开埠以前,上海就以重商、奢华与宽容著称。其中宽容一项,与开埠以后的上海城市精神有直接传承关系。在开埠以前的上海县城里,东部业商,西部务农;东部商人来自闽、粤、鲁等沿海地方,西部为本地人;东部富,西部穷。在城市公共事务中,外来商人担当重要角色。因此,开埠以前,上海已经形成对外来人口比较宽容的特点。开埠以后,西人来沪,能够在上海打开局面,与上海商人和谐相处,而在广州等其他口岸则难有作为,这与上海居民比较宽容有很大关系。

  开埠以后,上海移民人口比例更高,占总人口的80%-85%左右。海纳百川的结果是博采众长,文化融合。上海对国内各地文化、外国文化都勇于吸收,融会贯通,最后形成上海文化。上海文化自有特点,但其最重要特点就是博采众长,拿来主义。京、昆、越、淮、评弹等各种地方戏,在上海都能自由发展,每一剧种又衍生出多种流派。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方面更是争奇斗艳,异彩纷呈。海纳百川包括吸收全世界的进步文化。上海是吸收东方(日本)、西方文化最多的城市,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到精神层面,都比较善于吸收。改革开放以后,上海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其中也与近代积淀形成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的作用有关。

  仲富兰教授的讲演,紧紧抓住开埠、开放的特点,并就开埠开放对上海民俗的传承进行了精当的论述,凸显了近代上海文化的神韵,非常允当,对于今天挖掘、研究、延续上海历史文脉,也有重要的启示。(来源:文汇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和讯网 2009年07月25日08:5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首届“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系列讲习班”开讲
下一条: ·杨鹏:祭司、君王与知识分子
   相关链接
·[刘朋鑫]近代上海城市宣卷人考论·[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吴昉]近代都市商业氛围中的上海邑庙民间工艺研究
·[赵李娜]社会变迁与风俗书写:晚清居沪知识分子的上海风俗关注与撰述表达·[范长风]上海大都市的第三空间与文化活力
·[伍华娟]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文化定位·“端午与神话”学术工作坊在上海大学文学院举行
·[雷伟平]非遗资源图谱视域下的上海三官神话变迁研究·[徐赣丽]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陈志勤:重塑“小世界”的“大上海”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召开·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的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
·[郁喆隽]江南庙会的现代化转型:以上海金泽香汛和三林圣堂出巡为例·第二届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联盟构建与现代传承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
·[徐赣丽]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柯玲]浅谈上海绒绣艺术的“海派”特质
·[讲座预告]阅读的宝卷——以上海惜阴书局为例(北大,2018年10月20日周六9:00)·2018年秋季民俗学理论研讨沙龙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