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青海:格萨尔王之剑在藏传佛教寺院公开展出
  作者:记者 张进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03 | 点击数:7323
 

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珍藏宝物不再秘而不宣

“岭·格萨尔王之剑”公开展出

 

  新华网西宁6月20日电(记者 张进林)青海的藏传佛教寺院内大都收藏有珍贵的佛教文物,它们是古老而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的代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所长尕玛图嘎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藏传佛教寺院开始将寺内珍藏的宝物公之于众,以弘扬藏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

  一把长1.95米、宽约3厘米的长剑静静地悬挂在点燃着酥油灯的供桌上方,供络绎不绝的人们观瞻、膜拜。

  这把长剑名为“岭·格萨尔王之剑”,相传是藏族史诗英雄格萨尔王使用过的宝剑,是拥有700多年历史的赛巴寺的镇寺之宝。

  走进赛巴寺的展览馆,只见该馆有上、下二层,共分3个展览厅。一层有两个展厅,其中一个展厅内有几十种用藏族传统工艺制作的野牦牛、棕熊、雪豹、藏獒等青藏高原珍稀动物的标本,个个形态逼真;另一个展厅内是藏族服饰、民俗用品以及石器、陶器、木器等文物。二层大展厅内则是各种珍贵的藏传佛教文物,如法器、经文、唐卡等,“岭·格萨尔王之剑”就悬挂在这里。

  赛巴寺僧人更嘎永丁说,藏传佛教有“伏藏”传统,就是在社会动荡时,将一些珍贵的宗教典籍、器物等分散埋藏、保存,待社会太平时挖掘出来供奉。“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和谐稳定,越来越多的寺院开始将珍藏的宝物公布于众,这样做应该更符合佛祖的心愿。”他说。

  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境内有一座被称为“藏族传奇英雄格萨尔家寺”的达那寺,寺内保存着大量的格萨尔及其将领们用过的器物。向世人展示这些宝物成了该寺的阿边活佛的一个心愿。为此,阿边活佛向当地政府提出修建一条直通寺院的公路。如今,公路已经建成,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

  此外,藏戏也开始由寺院走向现代舞台。源于8世纪的藏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最久远的剧种之一,最初产生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著名佛教寺院隆务寺的“热贡藏戏”,就是将古老的藏族民间音乐、舞蹈与佛教艺术相融合后形成的,以前只是供达官贵人们观看。如今,这种古老的戏种开始由宗教寺院走向现代舞台。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江什加村组建的一支藏戏团排演的《智美更登》等藏戏名剧,在各地巡回演出后,引起了很大反响。

  记者在青海省内的果洛、玉树、黄南、海南、海北等藏族聚居区走访发现,古老而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正以开放的姿态与现代文明交融。对此,青海民族学院院长何峰认为,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藏传佛教文化揭开其神秘面纱,必将对传承与发扬藏传佛教起到推动作用。

       尕玛图嘎说,藏传佛教寺院以开放姿态展示其文化风采的做法,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身处现代文明之中的藏族人民向外界展示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藏学研究专家、青海民族学院院长何峰认为,藏传佛教本身就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文化载体,其内容博大,内涵深厚,是整个藏民族自古至今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的沉淀和积累。“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藏传佛教文化揭开其神秘面纱,自觉自愿地融入现代文明之中,能更好地再现藏传佛教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的智慧光芒,对藏传佛教的传承与发扬也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何峰说。(完)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09年06月20日 17:03:30

上一条: ·青海土族欢庆安召纳顿节
下一条: ·中国将仿效世遗大会对濒危项目采用“除名制”
   相关链接
·[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孙瑶琦]“他者”视域下的民俗书写
·[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何城禁]南方多民族格萨尔同题故事的角色设置及其结构功能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霍福]刘敏宽的关公情结与青海关公文化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晏周琴]青海热贡六月会中的“开红山”仪式调查研究
·[苏娟]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越弦音乐文化艺术特征探赜·[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
·[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赵宗福]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彰显青海民俗文化
·[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朝戈金]民俗志书写探索的创新成果 ——《青海民俗志》序
·彰显青海民族优秀文化的力作《青海民俗志》出版·[罗文敏]组材: 集与散——《伊利亚特》与 《格萨尔》的情节结构
·[宁梅]藏族“鲁母化生型”神话的大传统传承·“西北花儿与高原民俗文化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国际视野下的高原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青海西宁成功举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