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青海频道07月12日电
(记者 张进林)随着丰收季节的来临,生活在青海高原上的近20万土族人民又迎来了自己的传统节日——安召纳顿节。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民族狂欢节”的安召纳顿节是青海高原独有民族土族一年当中最重要、最热烈的节日之一。
安召,是土族人民独有的一种舞蹈,纳顿,在土族语中是玩耍娱乐、尽情欢乐的意思。每年从7月中旬开始,生活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地区的土族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载歌载舞欢庆丰收,期间各地都要举办“花儿会”、物资交流会、戏会等,活动一直持续两个多月,因此被民俗学家们称为是“世界上最长的民族狂欢节”。在青海东部的民和地区,土族群众在纳顿节期间还通过表演“庄稼其”“三将”“五将”“杀虎将”等古老的民间傩戏来欢庆丰收,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土族是世居青海高原的古老民族之一,自称“蒙古尔”“察罕蒙古尔”,藏族人称其为“霍尔”。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种,总人口不足20万,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大通、乐都同仁等地,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也有少量分布。土族民风淳朴、性情豪放,文化底蕴深厚,土族所独有的於菟、盘绣、纳顿节、婚礼等民俗和文化项目已被选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
·延伸阅读·
青海省第八届土族安召纳顿节11日在西宁隆重开幕
新华网青海频道07月12日电
7月11日,由青海土族研究会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承办的青海省第八届土族安召纳顿节在西宁隆重开幕。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曲青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春耀,副省长吉狄马加,省政协副主席陈资全,青海土族研究会名誉会长马元彪出席,副省长马顺清为大会发来贺信,省政协副主席、青海土族研究会会长鲍义志讲话。
鲍义志在讲话时说,土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其语言、服饰、刺绣、安召舞、轮子秋、纳顿节日堪称土族“六绝”。土族传统文化种类十分丰富,包括宗教文化、服饰文化、婚俗文化、歌舞艺术等,都具有十分鲜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安召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到九月中旬举行,历时两个多月,是展示土族群众歌舞才能的盛会,土族群众以歌舞表演、体育比赛等形式,弘扬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
在青海省第八届土族安召纳顿节上,来自互助、大通、民和等地的土族群众和青海民族大学的师生们欣赏了土族舞蹈《土乡花伞》、男声独唱《大三川》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举办这一节庆活动是为了弘扬土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省各地二十余万土族群众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交流,从而促进我省民族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我省的土族安召纳顿节是在土族传统的“六月会”“七月纳顿”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一个民族传统文化节日,这一节庆活动,采取的是由西宁、互助、大通、民和4个土族聚居区轮流举办的形式,一年为一个地区。(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王春燕 朱西全)
文章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 2009年07月12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