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携手全力保护
抢救和保护蒙古族长调成为近年来我区文化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将蒙古族长调申报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有效和有力的举措之一。2004年7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第三批申报,中国独立申报项目最终确定为新疆的木卡姆。按照规则,一个国家最多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鼓励多国联合申报,要求必须是同质文化,我国和蒙古国共同拥有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符合这一条件。我国立即通过外交途径,主动向蒙古国政府表达了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建议。蒙古国当时已经把蒙古族长调民歌确定为独立申报项目,为了争取机会,我区的有关工作人员到蒙古国,建议蒙古国派专家考察团到内蒙古实地考察。2005年4月,由5位专家组成的蒙古国考察团来到锡林郭勒盟进行考察,他们听到了最纯正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当年6月初,中、蒙两国签署了合作协议,同意联合申报。2005年11月,由我国和蒙古国政府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是我国仅有的4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古琴、木卡姆、长调)之一,是唯一由两个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至今内蒙古自治区仅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长调保护和传承工作让人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另一面。2007年9月9日,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正式成立。迄今为止,研究会已有300多位会员,他们都是来自自治区长调领域的专业人士和民间歌手。研究会同时聚集了宝音得力格尔、拉苏荣、德德玛等一大批国家级长调传承人和著名长调歌唱家,他们为蒙古族长调的保护、抢救、传承、整理、研究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专家认为,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极其宝贵而不可再生的一种资源,面对蒙古族长调民歌整体衰微的趋势,抢救与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目前,国家已把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艺术科研重点项目,并组织专家对分布在内蒙古境内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进行了普查、搜集、整理、录音、记谱和翻译工作。自治区文化部门还出版发行了《内蒙古长调民歌与马头琴》CD光盘,收录了21首蒙古族长调民歌和18首马头琴音乐。
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还与蒙古国政府商定在未来的几年里,两国将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调查、研究、保护方法、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密切和有效的联合行动。与此同时,长调传人的培养教育也被提上了日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大专院校分别设立了长调本科班和硕士研究生授予点,长调传承人的教育培养开始步入正轨。
重新焕发生命力
能够演唱上百首经典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扎格达苏荣表示,如今学唱蒙古族长调的年轻人日益增多,现代都市多元文化的包容性特征也给原生态艺术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由于蒙古族长调不断在公众场合亮相,草原深处的人们也看到了其潜藏的价值,嗓音条件不错的牧民子女纷纷进城投师学艺,而城市里也兴起了一股挖掘原生态艺人之风,就连北京都建起了不少蒙古族长调网站、合唱团、演艺团体。
保护蒙古族长调不仅是政府在行动,还有一些社会力量:如内蒙古导演哈斯朝鲁以蒙古族长调为题材拍摄了电影《长调》,这部原生态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贯穿的蒙古族长调忧伤幽远苍凉,在放映时令不少观众落泪,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的入围影片。就在前不久,由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和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共同举办的蒙古族长调走进大学系列音乐文化活动上,来自不同地区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代表性歌唱家和民间歌手参加了演出。
在各种重大场合都能听到蒙古族歌手演唱长调
老牧民阿木古浪在演唱蒙古族原生态长调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方新闻网 2009-7-9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