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灾后“非遗”保护的成都经验
——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灾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召开
  作者:中国文化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09 | 点击数:4037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地震、海啸、战争等各种灾难严重威胁破坏着人类社会的文化生态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发展,建立应对灾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文化课题。

  6月2日,在距离汶川大地震一年后,来自全球的80余位专家学者聚集成都,在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专题探讨了“灾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灾害能成为保护契机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自然灾难不可避免,而在去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应对灾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努力受到各国代表的赞许,也成为大家学习的经验。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田青,用这句充满哲理的中国古语向世界各国代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已经迅速建立起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索积极应对灾难,抢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文化生态的新途径,“这些都充分说明,自然灾难对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造成了巨大毁坏,但灾难同样可以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多次深入地震灾区,他说:“每次去看到在地震废墟前当地居民忘情地跳起舞蹈的情景,就看到了他们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决心。这种文化的自觉表演,就是他们的贡献。”同时,专家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充满着巨大的力量,它吸引着人们去保护、传承和弘扬它。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说,在地震灾区他看到有很多“非遗”项目纷纷开工,民众积极参与重建,“‘非遗’能够在这次节日中精彩亮相,告诉世界四川依然美丽,正是因为传统文化拥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灾后保护的成都经验

  本届非遗节的成功召开,给各国专家、特别是来自31个国家的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如何保护灾后“非遗”文化方面。去年遭受地震重创的四川及成都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成功经验,与会专家认为,这一切为各国提供了参考的范本。

  论坛上,来自保加利亚的代表伊丽娜·波科娃激动地谈起本次非遗节期间举行的“天府大巡游”,她说:“能看到如此众多的‘非遗’形态太让人兴奋了。当然,它们不是因为好看而需要保护。透过大巡游的窗口我们了解的是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非遗节的大舞台,为各国非物质文化交流搭建了最好的平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主席阿瓦德·阿里·萨勒哈对这一国际化舞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表示:“在现代物质文明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量还需要加强。如果没有各成员国的积极支持和民众的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要落实到位,真正传承下去是不可能的。”保加利亚常驻教科文组织大使伊丽娜·波科娃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文化的多样性越来越难以保持,在这样的时代,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地成为自己民族文化的守护者,承担起一份责任来。立陶宛代表马斯科·奥尼特表示,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多经验已经被立陶宛所借鉴,目前在立陶宛许多学校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加强中小学生本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了年轻人的参与,文化的根才能延展下去。”

  专家提议建立世界性保护中心

  匈牙利代表拉卡托斯会唱中国西北民歌“信天游”,对中国和世界文明,他一直都用心去感受。他认为,目前“非遗”的保护工作已经上升到了国际层次的合作,跨国的区域合作成为主流趋势。各国之间互相借鉴经验,互相交流技术和研究成果,优势互补,越来越重要。因此他提议建立一个世界性的非遗保护中心,而近年来中国不遗余力地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尤其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非常务实而积极的行动,为世界各国做出了表率作用。拉卡托斯说:“中国应该成为“非遗”的世界性保护中心,推动这项工作在全世界开展。”马来西亚代表路易斯则提出,应该建立一个国际专家网络,帮助各成员国应对各种灾难,为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谋划策。这一提议也迅速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首肯。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中国文化报 2009-06-05 09:5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古老民谣又发新声 名城中山再续文脉
下一条: ·跨界交流 共议中医文化的传承
   相关链接
·各国专家研讨“灾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