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专家研讨:如何叫响秦腔流派
  作者:记者 张静 实习生 李彩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18 | 点击数:6221
 


  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昨天上午,陕西省首批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习交流研讨会在省文化厅召开,陕西省的11位省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冀福记、张晓斌、李星、畅广元等陕西知名文艺界人士,以及中青年秦腔表演艺术家们汇聚一堂,就秦腔的流派传承、秦腔传承人的责任义务等问题进行研讨交流。

  秦腔究竟有没有流派传承?

  提起京剧,人们头脑中第一个反应出的就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著名流派;提起越剧,我们也会想起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等流派;然而与这些戏曲艺术相比,秦腔却没有一个如雷贯耳的流派名称,甚至早前也有人发出“秦腔没有流派”的论断。

  事实上,秦腔并不是没有流派,只是理论界至今没有对秦腔的流派梳理出一个头绪。也有人将李正敏为代表人物的一派叫“敏派”,以肖若兰为代表人物的一派称为“兰派”(据说这是肖临终前自己定的),以肖玉玲为代表人物的一派称为“肖派”……但时至今日,却没有一个秦腔流派如京剧的梅派、尚派那样被叫响。记者昨天采访时,省戏曲研究院著名编剧张晓斌就用“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秦腔的流派传承:“长久以来,秦腔的流派似乎有,可是不具规模,没有形成合力。”而“梅花奖”得主,青年演员李小锋则告诉记者:“‘越剧王子’赵志刚介绍自己时,第一句话永远是我是‘尹’派传人。可陕西的秦腔演员却少有这种现象,不是他们不尊重老师,实在是秦腔没有太有影响力的流派。”

  秦腔流派为何难以形成?

  秦腔在西北五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庞大数量的“粉丝”,可为什么秦腔在传承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形成很有影响力的流派呢?“资深戏迷”尚先生分析说:“关键还是宣传不够,再加上长久以来陕西的秦腔界也没有形成这种传承的意识。易俗社曾想培养一位资质很好的秦腔演员向肖若兰学习,但这位秦腔演员却说‘即使唱一辈子也依然无法超过肖老师,最多是肖若兰第二,而永远成不了自己’。有这种心理的人不在少数,这无疑也阻碍了秦腔流派的传承和发展。”而肖(若兰)派弟子李淑芳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作为一门艺术要流传下去,必须要有流派,秦腔流派淡泊的原因,可能也因为圈内不太注重这个风气,演员太讲求个性化。所以要传承流派其实挺难的,没有十分的决心和自信做不到。”

  “还好,现在有了秦腔传承人,虽然来晚了,可毕竟来了。”张晓斌说,他表示自己参加这个会多少有些酸楚,因为很多老艺人还没有来得及传承就离开了人世。“传承人的设立,一方面是鼓励他们多收学生,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也给年轻演员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学习老表演艺术家甘于寂寞、磨砺技艺,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张晓斌说。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向记者表示:“秦腔不是没有流派,只是宣传的力度不够。通过这次传承人的活动,一定会促进流派的明晰化,因为流派是需要群众来认可的,必须要在大家的了解中慢慢形成。”

  记者采访的几位秦腔传承人也都表示,收徒弟的条件除了可塑性外,学生的品德也非常重要,传承人之一的贠宗翰表示,他收徒的条件是把学生对秦腔是否热爱放在首位,他相信,只要通过老艺术家的精心培育,学生的刻苦学习,秦腔流派一定可以发扬光大。 (来源:西安晚报)
 

  文章来源:中新网 2009年06月18日 11:21

上一条: ·“世界史中的东亚海域”学术讨论会在复旦举行
下一条: ·数字文化遗产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举行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史耀增]陕西省合阳县东雷村上锣鼓调查·[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
·文旅部非遗司: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 》·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新规完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退出机制
·[时立群 刘琪]确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项目质量的实践型因素·[王明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制度设定与多元阐释
·陕西深挖非遗文化宝藏助力脱贫攻坚·[甄亮 甄业]秦地文化生态与秦腔习俗
·[赵德利]人神欢愉 家社同庆·[史耀增]陕西省合阳县民间河神信仰调查
·[钱梦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研究综述·[林继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的中国实践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首批优秀成果发布·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座谈活动在天津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