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柯玲]遗产保护根在教育
——学校教育中民俗课程的设置与构想
  作者:柯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25 | 点击数:13398
 
2.与校本课程相连的多样性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三级课程之一,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校本课程的开设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活动。它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比如学校组织结构优化、教师在岗培训、教育资源选用和社区参与等多种相关措施。与一般的校本课程相比,民俗校本课程有着其他课程难以企及的优势。民俗的多样性使它获得了多向延展的空间,而民俗的渗透性又使它可以衍生出主题不同、内容各异、多姿多彩的校本课程。
3.与基础课程相通的知识性
在学校教育中开设民俗课程的便利还因为民俗具有与众多学科知识的相通性,它本身既可以作为传统知识传授,同时也不乏“现代”因子。
民俗内容极为丰富驳杂,包括了有形的物质民俗、伴随人生成长的人生社会民俗、人们的心意信仰民俗以及游艺竞技民俗等。仅物质民俗就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如各类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工具、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民间工艺品等等。各类民俗之和就更是天文地理无不涉及了,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貌不惊人的民俗中包含了各科知识,且不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今天,民俗同样可以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柱。我们可以对民俗披沙拣金,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去条分缕析,将民俗知识渗透到教学之中。
4.与区域文化结合的生动性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民俗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区域性,民俗文化从属于一定的区域文化。弘扬中国文化和凸现地方特色并不矛盾。中华文化正是千姿百态的地方文化互相辉映的结果。正因为如此,针对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的国情,教育部门很难制定一套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课程标准,从而不得不一再放宽要求,允许地方教材的差异性的并存。这给各地根据区域文化特色编写教材提供了方便,一些乡土教材应运而生。生动有趣的地域风情不应停留在一般介绍的层面,而应深入到民俗层面进行分析,结合学校教育知识的系统性,将地域民俗有机地纳入到日常的基本素质教育之中。比如说,体育就是一门受时空条件限制规约较多的课程。各地各族可在《课标》的指导下融入民俗体育内容,让民俗体育更便捷地走进学校课堂。这样做,既弘扬了地方特色文化,又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还能赢得当地学生的喜爱。从全国范围来看,这样做又使得我们的体育教学体现出更为浓重的地方文化色彩,也使得我国的体育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四、学校教育中民俗课程的设置构想
 
民俗知识作为人生必修课进入学校教育体系,成为整个学校教育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自身也应构成一个相对完备的课程体系。它既可以以基础文化课程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作为研究性拓展课程开设,还可以以实践课程或生活课程的形式实施。民俗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从实施过程到评价体系都有着比较鲜明的特点。
首先,关于民俗课程目标
教育目标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也是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它具体表现在教学设计上。现有学校教育课程或以认知目标为取向,或以行为目标为取向,还有的以人格目标为取向。民俗课程因民俗的综合性、混合性,其课程目标也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总体而言:学校教育中的民俗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是让受教育者通过对民俗课程的学习,感知、了解和接受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认识自己在民俗传承中的义务和责任,热爱和保护我们的民俗资源。
其次,关于民俗课程内容
由于民俗知识的丰富驳杂,在不同程度的受教育者中,民俗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以及留学生,对象不同,要因人而异。但从教材角度看,应该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使不同层次的教材、教学呈现出系统性、系列化。
如:幼儿阶段的民俗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活动编排中。教师可以选择各地生动活泼而又悦耳动听的童谣配以声像或者图画,让孩子们在琅琅上口的歌谣吟颂中想象、感受、体验歌谣所述说的故事或情境。许多看似简单浅显的童谣,不仅具有歌谣的诗情画意,而且还暗含了锻炼儿童认知能力的特殊功能。
再如:小学阶段,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民俗课程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互动色彩的主题,让孩子在活动中习得,在参与中接受并思考。我们来看一个某小学的民俗采风校本课程的内容设计,从课程内容到课程目标,配套十分完整,我们可以从中受到某种启发。
 
课程主题:民俗采风
一、课程架构
二、课程目标
(一)能了解家乡的来历,并能说出有关的传说。
(二)能指出与传说相关的历史遗迹。
(三)培养欣赏古迹之美,并知道爱护、维护古迹的原貌。
(四)能主动收集并研读家乡的传说故事。
(五)能说出家乡有哪些小吃。
(六)能说出家乡小吃名称的由来及特色。
(七)能介绍并与人分享家乡的小吃。
(八)认识谚语的由来,并了解其代表的意义。
(九)认识过年的风俗,并了解春联的由来及代表的意义。
(十)能掌握春联正确的贴法。
(十一)能欣赏并体会谚语和春联之美。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上学期。
活动节数:共十五节(每节40分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华东师大海上风民俗学社端午民俗文化周游园会侧记
下一条: ·云南民族大学:走特色发展之路
   相关链接
·[宋晓青]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的国际理念与中国实践
·[王丹]以校园为中心:多模态学校教育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研究·[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李卫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教育传承路径探析
·[李扬]走向田野:本科民俗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设计·【集体合影】2012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北京)
·【课程表】2012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北京)·山东:民俗文化进校园
·评:应将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邱开金]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的张力
·[欧群慧]使人远离家乡的傣族乡村学校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将纳入中高考 占政治科目分值15%
·15位民间艺人走上矮寨中学讲台·[佐野贤治]地域社会与民俗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