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第二届中韩文化艺术高层论坛 汉风韩韵共流长
——第二届中韩文化艺术高层论坛侧记
  作者:记者 张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22 | 点击数:4742
 


  中韩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文化长期以来互相影响,彼此辉映。近些年“韩流”风靡中国,“汉风”也在韩国劲吹,从政府交往到民间生活,中韩两方的文化交流更加蓬勃。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今天,怎样构筑更积极、更有效的交流方式,怎样推动文化艺术更长远的发展,成为中韩文化艺术界共同关心的话题。近日,第二届中韩文化艺术高层论坛在韩国首尔举行,50多位中韩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学者围绕文化传统、音乐、舞蹈、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戏剧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话中不乏思想的碰撞,交流中蕴含合作的渴望,双方学者达成共识:要确认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携手开展文化艺术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文化交流 大有可为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讨论北京奥运会之后中韩文化艺术的合作与发展。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获得了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宝贵经验,这场体育竞技的盛会虽已落幕,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却像宏伟画卷正徐徐铺开。

  中韩双方有着相近文化心理与历史传承,在全球化的时代形势下,更深入、广泛的交流合作势在必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章建刚认为,两国的文化市场存在较大拓展空间,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在文化市场、文化贸易中体现出来。

  韩国舞蹈家鞠守镐认为,汉城奥运会之前表现不俗的韩国传统艺术,比如舞蹈等,后来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境地,因而中国在奥运会之后更需留意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房子盖得再好,不好好维护就会变成废墟。中国目前最棘手的便是系统化中国文化,以让世界认可其价值与存在。”鞠守镐说。

  尊重历史 互相学习

  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较早,且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给中国的非遗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近年来,中国非遗保护工作也进展迅速,已经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1175项,第三批申报与评审工作也在筹划之中。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中韩两国要互相学习、彼此尊重。在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过程中,两国学者需要更加客观、公正、科学地对待历史、尊重历史,要提倡包容性和多样性。”

  在如何修复文物的问题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崔宪强调了“修旧如旧”的重要性。“无论哪种保护对象,只要属于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注意保留‘如旧’的传统形式与内容”,崔宪谈道,“优秀的传统形式是一个时代的典范,也是新的形式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加强合作 共克时艰

  经济陷入困顿之时,文化产业往往能逆势而上。在世界金融危机形势下,加快文化产业的合作与发展成为双方共识。

  韩国檀国大学教授徐炳文表示,中韩两国应抓住机会,积极建立以两国文化资产与创造力为基础的共同发展战略,以期扩大中韩两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齐勇峰说:“文化产业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能够在金融危机中大有作为。中韩两国可以优势互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拉动就业中的积极作用,以引领经济走出困境。”

  齐勇峰认为,加强文化产业合作,一是加强文化交流,增强双方了解;二是探索多层次、宽领域合作的途径和方式;三是探索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合作的途径和方式,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克时艰。

  存异求同 共谋发展

  中国戏剧协会主席尚长荣的发言可谓精彩,在吟咏谈唱之间,他将中国戏曲的魅力条分缕析,层层道来,言谈之间饱含着对加强中韩戏剧交流的殷切希望。

  韩国戏剧演员朴正子表示,中韩两国的文化同中有异,但双方似乎强调差异有余,而忽视了文化交流也要寻求“相似性”。朴正子说,戏剧是贯穿于人类根源的创造性艺术,双方可以在挖掘共同的文化原型、加强专业人力资源等方面积极合作,以推动两国戏剧交流。

  在电影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认为,中韩电影合作的根基在于双方具有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接近的历史传统,这种建立在文化传统与精神信仰上的合作比单纯的经济合作更具意义,中韩电影可以更多地相互借鉴,开展合作。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5月22日08:11

上一条: ·年轻人:传统戏曲的终结者?
下一条: ·整体保护 活态传承
   相关链接
·[苏娟]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越弦音乐文化艺术特征探赜·[高静]架桥求花:中韩祈子仪式的对比研究
·“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孙芳]清代民国时期春牛图年画的文化艺术解读
·[陈策]中韩两国传统节日文化对比研究·河南大学:“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学术研讨会实录
·河南大学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共建“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揭牌·山东:在民俗中找寻脱贫的力量
·第四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开幕·第三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年会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层论坛:邀请函
·第三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年会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层论坛:征文启事·中韩共同谱写“人文共同体”篇章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价值理念·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公示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的公告
·中韩传统面具文化交流活动在川举行·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评促建
·文化部正式评审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4年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举办 聚议民族团结与社会治理
·2014长白山国际萨满文化艺术节召开·首届中日民俗学高层论坛在贵州民族大学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