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
  作者:中国网综合信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6 | 点击数:5000
 

  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又到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旅游。在现代社会,旅游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因其独特的功能优势,往往成为旅游人群的首选。因此,把博物馆与旅游挂起钩来,作为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在于提醒人们,博物馆是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博物馆是人类终身学习的课堂,是提升社会群体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在这个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场所,透过一件件珍贵文物,人们近距离了解历史,追寻文化之根。

首都博物馆(北京)

  2009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与旅游

“2009年的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与旅游’”,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张柏12日下午在作客人民网文化频道时说,“国家文物局对此高度重视,今年中国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放在重庆涪陵的白鹤梁石刻。”

张柏说,博物馆是社会公益事业,办博物馆是为老百姓的,大家通过博物馆享受文化,享受文化我们的祖先创造的辉煌历史文化,包括近现代的文化,一些遗迹的情况。今年的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与旅游”。国家文物局对此高度重视,中国博物馆协会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各地政府、社团高校、科研单位都很重视,在5·18这一天陆续会举行新展览开幕、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是围绕“博物馆与旅游”这个主题。全世界最独特的水下博物馆5月18日也将在重庆涪陵的白鹤梁石刻开馆。

张柏谈到,世界博协确定“博物馆与旅游”这个主题,一方面是博物馆在发展中的理念、服务等的变化自然要求。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博物馆和旅游关系越来越密切。实际上旅游在变化,博物馆也在变化,而且这个变化越来越需求。单纯从概念上讲,旅游初期大家认为看一看自然景观、山、水、石头、树木,现在的旅游内涵变化了,人们除了看了自然景观以外,他更多的想去看看人文景观,看看一个地区,一个区域的文化特点。实际这种心理状态从整体上来看,越来越想去看博物馆,去享受人文景观给他带来那种精神享受。而这些年随着发展,博物馆不仅是数量增加了,类型也在增多,展览也在内容变化,从不同角度满足人民的需求。博物馆通过这些年也在向前发展,而最核心的一条要接近公众。就是把自己融入社会,这两种变化使它们越来越接近了,这是一个最关键的观念变化,因此世界博协确定了“博物馆与旅游”这个主题。

张柏还指出,确定这个主题,还出于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考虑。“要拉动内需,拉动需求促进经济恢复,就得靠人动起来,因此把博物馆和旅游连在一起,希望通过这个促进旅游的活跃,让博物馆为转变现在世界经济形势服务,多多少少做贡献,旅游一动起来,人动起来,就会产生消费,就会促进消费,这样的话对经济恢复有好处。”世界博协在相关文件中也指出,2009年针对公共和私人博物馆发展的议程,不约而同地以推动旅游业作为新的目的,“绿色旅游”和“遗产链”都将把社区因素考虑进去。

呼吁公众5月18日走进博物馆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张柏说,今年的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与旅游”。他认为,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服务水平大大提升,完全可以在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和谐发展关系。张柏还呼吁公众在博物馆日走进博物馆,与国人创造的历史、现当代辉煌文化做精神交流,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人民网)

 


 

5·18国际博物馆日的来历

1977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协会向世界宣布的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

●国际博物馆协会规定的博物馆的定义: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今年的5月18日,是第33届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文“缪塞昂”(museion),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神女的通称,她们分别掌管着历史、天文、史诗、情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圣歌和舞蹈,代表着当时希腊人文活动的全部。

约在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的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里,有一座收藏各种雕塑和战利品的宝库,它被博物馆界视为博物馆的开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博物馆只是供皇室或少数富人观赏奇珍异物的收藏室。到18世纪末,西欧一些国家博物馆相继建立,并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的功能才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1880年,英国博物馆学者鲁金斯发表了《博物馆之功能》的论文,强调博物馆应成为一般公众受教育的场所。美国学者顾迪在《将来的博物馆》和《博物馆行政管理的原则》两篇专论中,进一步强调博物馆必须致力于革新教育,开展积极的活动,使之不仅成为专家学者从事研究的场所,而且要成为教育机构的补充设施,校外教学园地。

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召开大会,针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探讨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与人类未来的关系。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中国博物馆学会于1983年正式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并成立了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每年5月18日在全国各省市区举办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

1992年主题是:“博物馆与环境”(Museums and Environment)。

1993年主题是:“博物馆与土著人”(Museums and Indigenous Peoples)。

1994年主题是: Behind the Scenes in Museums。

1995年主题是:“反应与责任”(Response and responsibility)。

1996年主题是: Collecting today for tomorrow。

1997年主题是:“与文物的非法贩运和交易行为进行斗争”(The fight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of cultural property)。

1998年主题是:“与文物的非法贩运和交易行为作斗争”。

1999年主题是:“发现的快乐”(Pleasures of discoverty)。

2000年主题是:“致力于社会和平与和睦的博物馆”(Museums for Peace and Harmony in Society)。

2001年主题是:“博物馆与建设社区”(Museums: building community)。

2002年主题是:“博物馆与全球化”(Museums and Friends)。

2004年主题是:“博物馆与无形遗产”。

2005年主题是:“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 ”。

2006年主题是:“博物馆与青少年(Museums and Young)”

2007年主题是:“博物馆和普遍遗产”

          2008年主题是:“博物馆:促进社会变化的力量(Museums as agents of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中国网专题链接

  文章来源:中国网2009-5-1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关于举办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新故事创作)奖评奖活动的通知
下一条: ·北京民俗博物馆5.18活动
   相关链接
·[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吴茂颖]超越对立:从馆舍到活态·[王舒宇]非遗视域下的辽宁省博物馆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
·[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李扬 谢亚文]万唐人物:明清以来英美世界中国民俗资料的收集与研究
·[杜韵红]从理念到路径:博物馆展演的非遗保护实践·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全国博物馆文创联盟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蒋愔澄]非遗工艺展览策划研究·[杜韵红]以村为馆: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
·[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刘蓓]省级非遗馆建设理念、标准与路径
·[林玉惠]民众之学:中国珠算博物馆的民俗实践·[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
·[毕常新 梁莉莉]物质遗存与共同体凝聚:一个乡村民俗博物馆的微观叙事·[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孙芳]由隐到显:博物馆实践中的民俗文物价值·[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