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一周年特别报道·
在四川众多历史遗迹中,都江堰总是以特有的人文内涵吸引着无数天下游人。站在二王庙前高高的台阶上,眺望着那条灌溉万顷良田和养育无数黎民的大江,心底总会升腾起对先贤的仰慕。一场大地震,严重毁坏了二王庙,但传承千古的都江堰却安然无恙,那条从雪山草地走来的浩荡大江,依旧清澈、甘甜。
灾后重建,文化不能缺
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告诉记者,像都江堰一样在“5·12”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场所,又何止千百。据有关部门统计,这次地震的重灾区大多数是文化资源富集、文化生态基础脆弱、交通极其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的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其中都江堰、北川、汶川等13个市、县受灾特别严重,70个县文化馆、图书馆和83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或全部垮塌或严重受损;包括8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1060处不可移动文物、1839件可移动文物遭受不同程度损毁,1110件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上万份珍贵文字和图片音像资料被毁,北川、汶川、茂县和理县4个羌文化核心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大部被掩埋;全省150多家重点文化产业单位和27个县的1.1万多个文化经营场所受到不同程度破坏。
面对如此灾情,四川省文化管理部门在文化部、各个对口援建单位等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把文化恢复重建工作与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相结合,以保障灾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核心,先后完成了《四川文化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大纲》、《文物抢救保护修复规划大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重建大纲》等一系列规划,重建规模将达到84亿多元。按照上述规划,到2010年,四川地震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达到和超过震前水平。郑晓幸说,文化的恢复重建,对于保障灾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灾区群众文化生活,激励灾区人民奋斗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的原则是,一手抓公共文化设施的恢复重建,一手抓公共文化服务和精神家园建设。”
正是在这样的共识下,四川全省文化系统纳入规划的3778个重建项目,到去年底已有800多个启动。目前,全省文化系统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及文化市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等方面展开。
文化安民,精神食粮不能断
去年地震发生后仅3天,四川省文化部门就立即在全省重灾乡村启动“文化安民”行动,264支电影放映队高扬“精神家园与生活家园同步建设”的旗帜,在一个多月间,先后深入成都、德阳、绵阳等6个市、州的40多个重灾县的乡村和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共放映电影近1万场,观众达到540多万人。
文化重建,农村受灾群众精神食粮不能断!根据规划,四川在重建的公共文化设施“四级文化圈层”中,将重建106个图书馆、文化馆和117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使受灾地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据四川省文化厅介绍,今年全省灾区文化重建要完成54个文化馆、图书馆和55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3个文化信息资源县级支中心和2080个基层站点的建设,纳入规划的309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将全面开工建设。
文化再造,民族魂不能失
据文化部门统计,在已公布的四川10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20项严重毁损、省级18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88项受损严重,4万多件珍贵实物、图片、音像资料和上千万字的珍贵文字资料被掩埋或严重受损,6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和一大批民俗博物馆、传习所受到损毁。
面对惨痛损失,四川文化部门在地震发生后不久就紧急启动了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88处不可移动文物抢救保护方案编制工作,启动了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和青城山古建筑群及羌族村寨与碉楼抢救保护工程,开展了平武报恩寺、江油云岩寺、绵阳平阳府君阙、成都杜甫草堂等3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清理、抢险、支护。根据规划,四川省灾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恢复重建项目共101个、不可移动文物抢救保护项目153项,可移动文物修复2700多件,以及45项博物馆、文管所加固、修缮、重建项目和23项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总资金达数十亿元。(本报记者 郑德刚)
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再造行动,正席卷整个四川灾区。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5月08日00:0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