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节日(寒食、清明节)的历史文化内涵、社会演变和时代意义,探讨传统节日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4月3日至4月5日,由中国民协、山西三佳集团共同主办和承办的“我们的节日”第二届中国传统节日(寒食、清明节)论坛,在寒食、清明节的源发地山西介休市绵山成功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郭慧民,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向云驹,中国民协副主席陶思炎、常嗣新,介休市市委书记杨建林,市长秦太明,副市长云晋平,三佳集团董事长阎吉英及集团高层领导,原外交部副部长吉佩定率尼泊尔、斯里兰卡、越南等国驻华大使、官员及夫人等,凤凰卫视台台长王纪言,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中国美协副主席曾成钢,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研究员刘魁立,研究员贺学君,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论坛。首都15家新闻媒体记者、山西媒体记者100余人现场采访报道。论坛及有关活动由向云驹同志主持。
4月3日上午,论坛活动以在介公祠举行的祭拜介子推仪式拉开帷幕。整个仪式既隆重又古朴,与会者在对先贤的追慕中重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厚重,感念他们留存下来的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随后举行的研讨会上,杨建林同志代表介休市致欢迎辞。
冯骥才与民俗及节日文化研究专家就寒食、清明节文化的时代意义和传统节日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等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冯骥才围绕“中国现在传统节日到底是什么样的现状?我们到底应该解决哪些问题?”提出了思考。他认为,传统节日是生活的高潮,是一个民族的综合与终极价值观的载体,是民族精神DNA最鲜明和集中的表现,也是一个民族集体的文化创造。但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在淡化和削弱,这是一个严峻的事实。淡化的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传统节日源于几千年的农耕时代,当社会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候,传统节日辄必与我们产生距离。第二,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也会全球化,这也使我们与传统生活方式疏远。第三,我们现在采用的是阳历,而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阴历,年轻一代不太会换算,有时候换算不清传统节日就过去了,这也是一个问题。第四,是历史的原因。清末民国以来,以及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直主张革新,而且是破旧立新。在那样的时代里人们自然会认为传统文化陈旧过时,笼统摒弃,许多文化在那个时期开始中断。第五,是我们缺乏历史情怀,缺乏文化情怀。一个民族如果一代人与自己的传统发生断裂,问题还不会太大;如果三代以上的断裂就会出现文明的失落。
冯骥才指出,现在国家已把中国传统的7个节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对其中四个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法定放假。这很重要。这使传统节日的传承有了时间的保证。然而,传统节日放了假不等于就万事大吉了。节日不同于一般福利性的假日。假日没有特定内涵,节日有特定内涵。如果放了假却没有过节,节日就会变成一般性的假日了,即同虚设。
冯骥才把传统节日现状制成表格,向与会者进行了详尽阐释,并针对节日文化重建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要充分运用媒体,在节日期间大力营造节日氛围。他希望媒体对节日中一些新生的文化现象与细节给予关注。第二,节日文化教育应该也必须从孩子做起。学校、社会、家庭要培养孩子的节日情怀,节日教材要进入课堂,但是不要给孩子增加负担,要循序善诱、潜移默化;要让下一代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和传统习俗,培养孩子们的节日情怀。第三,社会各界要做公益活动,承担传统文化的广泛弘扬;同时企业也完全可以进入,和节日文化结合起来,像西方的商家进入情人节和圣诞节一样。应该说,节日经济比假日经济的空间还要大。第四,专家学者,包括工艺美术设计家都发挥自己的作用与才华,但要注意遵循节日文化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对节日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尝试,使传统节日文化与时代融合。传统节日是全民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节日文化遗产的主人,只有把传统的节日建设成全民自发性的文化节日,才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魅力与作用。
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让节日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展开研讨,内容包括《略谈中国传统节日的困境与机遇》、《当代中国节日传统的生产与再生产》、《文化多元化原则对传统节日研究的启发性意义》、《中国传统节日资源的开掘与利用》等。其中涉及到什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的传承、演绎、发展和现状、传统节日在促进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等。
论坛期间,由冯骥才主编的《绵山神佛造像上品》新书发布会同时举行。这一令各界感动、令美术雕塑界专家震惊的经典之作,是发掘、研究、整理、保护绵山清明文化推出的重大文化成果,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各大媒体和外国友人的格外关注和赞赏。
在三佳集团的热情安排下,与会的专家和媒体记者考察了绵山的佛教文化、拜谒了介子墓,并对绵山脚下的张碧村古堡文化进行了考察,切身体会到绵山清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来源:中国民协简报;作者:谢桂华)
文章来源:中国民协网 2009-4-14 17:28:10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