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众多历史遗迹中,都江堰总是以特有的人文内涵而吸引无数天下游人。站在二王庙前高高的台阶上,眺望着那条灌溉万顷良田和养育无数黎民的大河,心底总会升腾起对先贤的仰慕。一场巨大的地震,严重毁坏了二王庙,但传承千古的都江堰却安然无恙,那条从雪山草地走来的浩荡大江,依旧清澈、甘甜。
在都江堰景区二王庙维修现场,一位憨厚的工匠告诉记者,地震毁坏了二王庙,但谁也别想弄垮都江堰,那是咱们中国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用不了3年,一个更壮观的二王庙还会重新挺立起来。
灾后恢复重建,文化不能缺位
都江堰二王庙始建于东汉,复建于清初。千百年来,李冰父子因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在此世受香火,二王庙也成为传承中华文明、敬仰远古先贤的重地。然而去年那场地震,雕梁画栋已成残垣断壁,飞檐楼台难觅当年辉煌。这一切,曾让很多人潸然泪下。
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告诉记者,像都江堰一样在“5.12”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场所,又何止千百。这次大地震,不仅使灾区群众遭受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网络也遭到极大毁坏。
据有关部门统计,这次地震的重灾区大多数是文化资源富集、文化生态基础脆弱、交通极其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的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其中都江堰、北川、汶川等13个市、县受灾特别严重,70个县文化馆、图书馆和83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或全部垮塌或严重受损;包括8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1060处不可移动文物、1839件可移动文物遭受不同程度损毁, 1110件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上万份珍贵文字和图片音像资料被被毁,北川、汶川、茂县和理县四个羌文化核心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大部被掩埋;全省150多家重点文化产业单位和27个县的1.1万多个文化经营场所受到不同程度破坏。
面对如此灾情,四川省文化管理部门在国家文化部、各个对口援建单位等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把文化恢复重建工作与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相结合,以保障灾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核心,先后完成了《四川文化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大纲》、《文物抢救保护修复规划大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重建大纲》等一系列规划,重建规模将达到84亿多元。按照上述规划,到2010年,四川地震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达到和超过震前水平。郑晓幸说,文化的恢复重建,对于保障灾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灾区群众文化生活,激励灾区人民奋斗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的原则是,一手抓公共文化设施的恢复重建,一手抓公共文化服务和精神家园建设”。
正是在这样的共识下,四川全省文化系统纳入规划的3778个重建项目,到去年底已有800多个项目启动。目前,全省文化系统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等4个方面依规划展开。其中,全省2259家受损的文化市场经营服务网点已有90%恢复经营;启动了都江堰古建筑群和羌族村寨与碉楼等30多处文物保护工程。今年内,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恢复重建项目将完成73个,目前有4个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项目落实土地,绵竹年画博物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茂县羌族民俗博物馆重建新址已选定,将于5月上旬动工。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文化局长会议上,有关部门宣布,全省公共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等重建项目今年将全面开花,投资总额高达52亿多元。
再造乡村文化,农民不能断顿
去年地震发生后仅3天,四川省文化部门就立即在全省重灾乡村启动“文化安民”行动,264支电影放映队的文化战士们在“精神家园与生活家园同步建设”的旗帜下,从地震发生后到6月下旬,先后深入成都、德阳、绵阳、阿坝、广元、雅安等6个市、州的40多个重灾县的乡村和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共放映电影近1万场,观众达到540多万人,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提供有力精神文化支撑。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各级文化单位在灾区开展的各类文艺演展达3000多场,送图书数十万册,放映公益电影达10万场。
一位落难的农民曾告诉记者,政府每天不仅给他们送口粮,还送送文化,乡亲们啥子也没断顿!记者曾参观过北川县擂鼓镇红星爱民示范村板房文化活动站,50平方米的文化站内,液晶电视、DVD播放机以及象棋、跳棋、扑克、羽毛球拍和近千册崭新图书,可谓一应俱全。
文化重建,不能让农村受灾群众断顿!就是带着这样质朴的追求,从地震发生到今年的元旦、春节和元宵,无数支文艺团体和数以千计的文化战士从首都及全国各地走进灾区,用一曲曲感人的歌舞,温暖着无数受伤的心灵。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万册带着油墨清香的各类图书,也为无数受灾群众和求知欲旺盛的孩子带来巨大尉籍。
灾后恢复重建开始以来,以满足乡村文化需求、重建和恢复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文化重建,在全省灾区迅速全面拉开。根据规划,在重建的公共文化设施“四级文化圈层”中,将重建106个图书馆、文化馆和117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使受灾地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在重灾区绵阳,全市将在3年内投入上百亿元,恢复重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文化基础设施、广播电视、公益出版等文化机构,涉及项目多达6500多个,其中包括27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1200多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在极重灾区分布最广的阿坝藏区羌族自治州,文化重建以“文化惠民”工程形式展开,今年全面启动104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和涉及11个县的96个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在灾情严重的广元市,到今年4月初,全市100%的文化设施排危工程全部结束,95%的公共文化单位和文化经营单位和开放服务,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227个农家书屋或全面完工或正在加紧建设中。
据四川省文化厅介绍,今年全省灾区文化重建要完成54个文化馆、图书馆和55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3个文化信息资源县级支中心和2080个基层站点的建设,纳入规划的309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将全面开工建设。
重塑精神家园,民族不能失魂
在地震周年即将到来的5月初,记者再次来到令人心碎的北川老县城,只见大片倒塌的废墟上,不知名的野花在尽情开放,几座倾斜楼宇上漂亮的羌族装饰图案有的已经剥落,留下无法抹去的深深印记。羌族,一个曾经创造了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在那场特大地震中,成千上万羌族同胞连同他们美好的生活,被瞬间掩埋。
事实上,那条被称为“龙门山断裂带”的山谷,也是一条历史悠久、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民族走廊”,地震袭来,生命财产同样受到涂炭、民族文化同时遭受毁灭。据四川省文物部门介绍,在这条各类文化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厚的走廊上,地震给各民族传承历史的重要文物、物质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破坏。
据文化部门统计,在已公布的四川10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20项严重毁损、省级18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88项受损严重,4万多件珍贵实物、图片、音像资料和上千万字珍贵文字资料被掩埋或严重受损,6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和一大批民俗博物馆、传习所受到损毁。其中,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传习所不复存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全部被埋;全省1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有近65%、30%不同程度损毁,包括220件国家珍贵文物在内的3000多件馆藏文物被损毁。
面对惨痛损失,四川文化部门在地震发生后不久就紧急启动了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88处不可移动文物抢救保护方案编制工作,启动了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和青城山古建筑群及羌族村寨与碉楼抢救保护工程,开展了平武报恩寺、江油云岩寺、绵阳平阳府君阙、成都杜甫草堂、成都武侯祠、德阳文庙、梓潼七曲山大庙、都江堰奎光塔、江油李白故里、什邡慧剑寺、阆中巴巴寺、宝兴邓池沟天主教堂、旺苍木门会议会址等3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清理、抢险、支护。
根据规划,四川省灾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恢复重建项目共101个、不可移动文物抢救保护项目153项,可移动文物修复2700多件,以及45项博物馆、文管所加固、修缮、重建项目和23项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总资金达数十亿元。四川省文物部门介绍说,今年是灾后文化恢复重建的攻坚年,全年要完成54个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87个不可移动文物项目和5个藏羌碉楼保护项目,10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项目今年也将全面展开。
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再造行动,席卷了整个四川灾区。在汶川县城外的山麓上,通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瓦黄泥羌寨的道路已经平整出来,江油县李白纪念馆已经破土重建,古老的桃坪、蒲溪羌寨和甘堡藏寨正在重展新姿,充满民族风情的新北川正在从蓝图上走下来,美丽的绵竹农民年画正在能工巧匠的手中重新绽放。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09年05月07日20:21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