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首尔5月7日电 综述:“汉风”与“韩流”在交融中同行——记第二届中韩文化艺术界高层论坛
新华社记者 周玮 李拯宇
数十位中韩专家学者7日相聚在韩国首尔,参加由韩国韩中文化艺术论坛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韩文化艺术界高层论坛,一起审视中韩文化交流现状,展望中韩文化艺术未来走向。
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的首届论坛的话题主要围绕“和而不同”,但在遭遇金融危机的今天,寻找更为亲密的合作方案成为本次论坛的主要话题。
文化市场:商业性娱乐性需进一步升华
韩国著名戏剧演员朴正子表示,艺术家们必须不断努力使艺术回归本来的意义,并以献身性的创造使其商业性和娱乐性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文化和艺术越来越受到市场支配的情况下,坚守纯粹艺术的精神和态度,对于中韩文艺界人士而言,无疑都是重要而珍贵的。
令韩国舞蹈家鞠守镐担忧的是,1988年汉城(今首尔)奥运会之前表现不俗的舞蹈等韩国传统艺术,在奥运会之后就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境地。由此他表示,传统文化作为诸多创作文化之本,不能只维持现状,应该与代言时代的文化一起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携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中韩历史渊源颇深,两国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同源性、相似性甚至同一性,属于两国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被评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朝鲜族农乐舞、长鼓舞,都在韩国有同样的留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说:“无论是中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韩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遗产,不仅属于中国或韩国,而且属于世界。在申报联合国相关项目的过程中,两国的学者要提倡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对两国共有的项目,可以由两国政府在学者的参与下争取共同申报;对一些重大学术问题,也可组织两国学者共同探讨。”
对于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这一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新风表示,“正如我们不会担心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被今人遗忘,在韩国不担心泡菜、阿里郎等的传承遭遇危机一样,一定要努力让传统文化尽可能地融入当代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发展中生存,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但如何尊重、顺应其自身发展流变的规律,科学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李荣启如是说。
加强文化产业合作共克时艰
近年来,韩国电视连续剧、流行音乐、游戏、服饰等在中国掀起了韩国大众文化的热潮;同时,在韩国也掀起了中国热,2004年底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和中国政府在亚洲开办的第一家文化中心——首尔中国文化中心在首尔落成挂牌,韩国朋友不出国门就能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由此,“韩流”和“汉风”成为在中韩交流中被频频提及的热词。
“中韩间旅游业、网络游戏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很好地证明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需求,也带动了韩国制造业在中国市场的开拓。”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章建刚说,中韩两国的文化市场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中韩双方共同进行相关影视、数码内容产品的开发,进一步跨越差异进而联手走进西方世界的前景,也是可以进一步探索的。
文化产业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能够在金融危机中大有所为。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齐勇峰所言,中韩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加强文化产业合作,发挥文化产业在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拉动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09年05月07日 00:46:33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