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廖名春: 先秦历史更清晰了
记者:关于《尚书》真伪、古今文之争已经延续2000多年,从目前破译的部分“清华简”中,何以判断是业已失传的真本“古文尚书”?
廖名春:从竹简形制和文字看,这批竹简应该是楚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简册。据测定,该样片产生于公元前305±30年,相当于战国中期偏晚。随着秦焚书坑儒,“古文尚书”亡失,汉初原来的秦博士伏胜传下29篇,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文尚书”,称为“今文尚书”一直流传下来。
专家们之所以初步判断“清华简”就是已经失传的“古文尚书”,还在于它中间出现了一些“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晚书)”所没有的内容,说明先秦时期的尚书,内容比今天的“今文尚书”多很多。所以说,“清华简”可以破解很多那段历史上不清晰的细节。
记者:“清华简”让先秦的历史变得更清晰,是否可以举例说明?
廖名春:关于“西伯戡黎”,这场战役规模并不算大,但意义却十分深远,它拉开了兴周灭殷的序幕,最终导致推翻了殷商政权。但有不少学者认为,这场战役是周文王打下来的,认为西伯指周文王。宋代的一些学者开始提出,西伯应该指周武王,因为《吕氏春秋》就有关于西伯是武王的相关记载。这些纷争在“清华简”里得到了破译,因为其中对“西伯戡黎”记载的一开头就写道,“武王八年……”
应该说,对这批竹简的解读现在只是刚开始,类似的破译还有很多。随着“清华简”的逐步破译,势必对经史研究产生重大意义。
◎小词典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其记事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4个部分,共100篇。后大多散佚。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李培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搜狐 2009年04月30日12:15 【本文责编:思玮】
|